阳春三月,花红柳绿,万物复苏,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观音桥街道红堰社区村社一体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一簇簇平菇破棒而出,数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收、装箱、冷藏,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观音桥街道红堰社区依托当地种植传统及适宜的气候地理环境,大力发展食用菌扶贫主导产业,不仅带动当地群众实现产业增收,也为当地脱贫攻坚注入新的产业活力。
“最近温度比较低,平菇产量要少一点,所以务工群众人数较少。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一手抓疫情一手抓复工复产,两手都不能松懈,积极动员村民群众到大棚来上班,把基础建牢建实,为下一步基地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红堰社区副主任陈军介绍。
据了解,红堰社区食用菌大棚基地共占地60余亩,有37个大棚,基地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共吸纳当地务工群众20余名,其中大多数为贫困户。普通采摘工每天工资70元,技术人员每天120元至150元不等。
“在这个菌棚里上班,走几分钟就到,既可以照顾家里小孩,还可以增加收入来补贴家用,我感觉还是很好的。”红堰社区贫困户罗国凤边采菇边高兴地回答道,除了赚些务工费以外,年底基地收益之后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红资金。
食用菌基地的发展,也为当地实现群众就业、居民致富、社区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人最多时,整个社区有80%的人都在种菌子……” 陈军说,随着基地发展,老百姓慢慢从种植传统农作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靠种食用菌脱贫致富,红堰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种植地,许多外地人纷纷前来取“致富经”。
“收益分红按照贫困户65%,合作社30%,村集体5%,我们这个利益联结机制主要考虑到贫困户的稳定收入,保证贫困户每年的收益稳定。”陈军说。
红堰社区在确保利益联结的同时,严把食用菌生产质量关,社区党员干部不断到基地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从食用菌制作原料、蒸汽消毒、接种、食用菌采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好每一个技术环节,最大限度保证基地能生产质优口感佳的食用菌产品。
“我们大棚里技术人员都是有20年种植经验的老手。”陈军介绍,而基地所有的菌种都是由村民用麦麸、玉米、肥料等食用菌的栽培材料按比例配好,机器装袋成棒,自行生产而出。
“这几个月经过考察,我们正在培育竹荪菌丝,计划在4月份大力培育竹荪,其市场前景好,价格高,能够产生更多的效益,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发展。另外,通过考察发现直接从云南采购菌种棒来代替人工生产,一吨可节约百元左右的资金投入,以后我们基地都打算直接购买菌种棒,减少人力财力的浪费。”陈军表示,基地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更新。
据了解,自2019年基地投入生产以来,食用菌总产值已突破45万元。看到产业发展初见效益,也增强了合作社的信心,下一步,基地将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加大种植品种,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村集体收入、助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贡献更多中坚力量。(赵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