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古田县吉巷乡党委委员李燕登门寒舍,咨询有关该乡计划在坂中村创办一个乡级“食用菌博物馆”(菌业记忆馆)事项。此举我颇感兴趣!这是印证历史,留住乡愁,文化自信的一项建设;也是美丽乡村振兴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近来我脑海中不断回荡那些年代接触吉巷乡土生土长一批菇人,他们在食用菌生产中所作出的奉献及影响,激起我回眸礼赞。
一项创新,十万民众受益
众所周知我国银耳栽培方法,长期为段木栽培,之后罐头瓶栽培,两种栽培模式在生产实践中表现为前者耗材大,周期长,产量低;后者载体重,易破瓶,操作不便。1979年吉巷乡前垅村青年农民戴维浩,发明了木屑袋栽银耳新技术,破解了束缚银耳生产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古田银耳生产质量与产量的一大飞跃。戴维浩袋栽银耳新技术,在中国银耳发展史上立了大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省人大代表荣誉,并代表中国青年赴日本参加“中日友好船活动”。
银耳袋栽技术幅射全县,并传到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四川及台湾等省。古田农民首获实惠,就以翠屏湖畔的吉巷乡坂中村而言,全村128户90%农民从事银耳袋栽,拥有栽培房600多个,年栽培银耳1000万袋,产值突破2000万元。2019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银耳袋栽新技术幅射各乡镇,成为古田地方特色产业。近年来前垅村戴志祥在传承银耳袋栽生产工艺基础上,研发成功小朵形“袖珍银耳”和观赏与食用结合的“本草银耳”,品质优化被誉为“菌物燕窝”。2019年全县银耳产量达35万吨,产值17亿元,银耳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90%。银耳技术一项创新,促成一、二、三产业主动融合,全县从事银耳科研、生产、加工和营销等全产业链10万从业人员均分享其利。古田银耳获国际和国家金奖等多项荣誉,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以保护。
一种精神,敢触前沿科技
吉巷农民在食用菌生产中有一种可贵精神:“敢摘皇冠上明珠”。他们的理念“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爱拼才会赢”。早在六十年该乡永安村首创“野外露天栽培草菇技术”10天出菇,1969年6月在这里召开全省草菇现场会。
九十年代初,福建省有关科研部门开始瞄准珍稀菇品开发。当时茶薪菇,国外称柳松茸,每公斤市价160-200元。据《古田食用菌科技史料》载:吉巷乡石床村农民芦学府与外乡一位亲戚一起,率先从外地引进茶薪菇菌种,进行室内袋栽试验首获成功,很快推广。七茶洋村黄庆询致力研究茶薪菇菌种选育,1998年进城创办日鑫食用菌研究所,专注茶薪菇菌种选育和生产,为茶薪菇生产发展提供种源保证,很快形成又一主栽品种。高峰期的2007年薛后村茶薪菇栽培量达60万袋,全乡产区分布10个村,现有茶薪菇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珍稀菇品开发浪潮中,猴头菇已被吉巷菇农瞄准的亮点品种。在栽培方式上先室内架层瓶栽、袋栽。1990年创新“野外棚架袋裁”;近年来又采取“袋栽倒育长菇新技术”。北墩村菇农1991年研发利用“冬闲田地沟培育猴头菇新技术”。2019年前垅村戴秋辉建立现代化标准菇房30个,成立猴头菇专业合作社。吉巷人在菌菇技术的开发上,就是这样敢于开拓推进创新,不断优化发展。现有全乡猴头菇产量占全县份额的60%,获得“猴头菇之乡”称誉。
九十年代未,我国业内权威人士提出:“南菇北移”和“北菇南栽”的发展战略,原发地新疆的杏鲍菇和东北珍珠菇(滑子蘑)成为南方省区开发目标。2001年吉巷乡永安村的兴华真菌研究所立项“杏鲍菇反季节栽培技术研究”一季栽培30万袋,技术很快幅射6个村,成为“北菇南栽”新品种开发典型;并幅射到毗邻闽侯、屏南等县。当时永安村成为杏鲍菇产品集散地,2004年杏鲍菇日交易量达3万公斤。珍珠菇也落户吉巷海拔600米的6个村,成为福建“北菇南栽”产地之一。秀珍菇开发始于2009年北墩村陈建衔率先从台湾引进菌种,采用菌袋叠墙,移动冷刺出菇技术,获得成功,形成规模,亦带动村民发展。现有村里4个秀珍菇生产单位。年栽培量达400多万袋,成为福建省主产区之一。
吉巷农民在珍稀菇品开发中,对羊肚菌人工栽培也曾作过许多试验与探讨。千米高山塔洋村杨千登是个好学敢闯的农民,早在90年代率先引进香菇241-4菌株,进行高山反季节栽培获得成功并推广,1998年获得县有关部门授予“十佳青年”菌业明星。近年来他致力研究羊肚菌生物特性及人工栽培技术,先后在四川和福建成立生产基地,积累了经验,着手编著《羊肚菌绿色高优栽培新技术》12.8万字,2019年1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一批巧匠,助力菌业展翅高飞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突破,种菇的农民越来越多,吉巷乡一批能工巧匠抢占商机,投入研发食用菌机械加工制作。前垅村戴敏锋于2014年在城东办起闽耀机械厂,率先对培养料装机进行创新,研发一种“自动装袋扎口一体机”,解脱了原有半手工、半机械装袋方式,有效提升菌袋质量和节省大量时间和劳动力。继之他又在食用菌产后的一个环节设备上下功夫,研发出一种“节能环保蒸汽烘干机”,有效排除菇农产品收成的后顾之优,两个产品先后获得国家3项专利。
随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兴起,菇房制冷通风机械设施成为产业急需。前垅村西林自然村的戴祖进对此有一手过人技艺,2011年在城东创办鼎峰通风制冷设备公司,从事空调、冷库、净化设备开发生产。2015年成功研发一种“银耳工厂化生态调控第三代设备”。2016年又发明一种洁净微风送气恒温、恒湿银耳栽培房,两项均获国家专利。他还在《食用菌市场》杂志发表《银耳工厂化生态调控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得到专家好评。为促使香菇产业走向工厂化生态调控生产方向发展。戴祖进、戴敏锋两位菌业机械制造能人,联手编著了《香菇绿色高优栽培新技术》12.4万字,2019年9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食用菌工厂化设备技术开发方面,在吉巷乡不仅上述,如北墩村江千同专业从事工厂化净化间设计与建造,也颇有名气。
吉巷农村乡土人才济济,他们为乡村菌业发展施展才华,促产业发展。据《古田年鉴》(2018)吉巷乡农业总产值达9.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35元。其中食用菌占重要份量。这里仅仅是这些年来开展有关活动中,接触到部分菌业有关人与事加以归纳,以激发年轻一代更好传承发展,为建设美丽菌都作出更大奉献。
(来源:福建省古田县老科协 丁湖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