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香菇对一座城市的改变有多大?这在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的餐桌上即可见一斑,饭前的零食、各种口味的菌菇炒菜以及菌菇酱,都是当地的特产。
这背后,正是“世界香菇小城”西峡县深耕产业链的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西峡香菇出口创汇14.92亿美元,与五年前的6.5亿美元相比,增幅达130%,连续五年领先全国香菇出口。
不仅如此,产于此地的原菇、罐头、休闲、发酵酱类、食品配料调味料、功能保健类6大类近200个产品,年交易额已达200亿元。
上游精耕细作,香菇产业成“富民一号工程”
“西峡秋冬季昼夜温差大、空气温度适中,生产出的香菇不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品质好,西峡香菇上市伊始就供不应求。”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陈东旭介绍。
从地理环境来看,西峡县地处秦巴山区,森林覆盖率76.8%,全年平均气温15.2℃,相对湿度69%,年平均降水量881.6mm,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天然适生地。
得天独厚的优势,给西峡县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目前,该县香菇一产效益稳定在30亿元左右,综合效益150亿元以上,全县2万多农户、近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香菇产业。
王玉芬是西峡县双龙镇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女都已成家有了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王玉芬和老伴做了多年收购香菇的生意,过去一直都是靠力气赚钱。近期,她自营的淘宝店刚开业没多久月销售额已经超过万元。
“双龙镇政府和百菌园联合淘宝大学·人才服务商闪讯‘打造南阳首家淘宝村’项目确立后,我意识到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跟上步伐。”王玉芬说。
双龙镇位于西峡县北部,1993年,这里开始谋划建设香菇市场,“咽喉”般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外地客商慕名而来。市场交易额由当初的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逾14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香菇生产销售市场,全国香菇行业的晴雨表和货源中心,这里也实现了从“蛇尾”到“双龙”的蝶变。
在西峡县像双龙镇一样,丁河镇、西坪镇等乡镇借助香菇产业的基础,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初步建立起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成为乡村振兴坚实的基础。
下游深度加工,让原产地香菇利润空间增长十倍
“1~6月,通过产品创新和渠道创新,公司产值和营业收入均比去年同比增长20%左右,员工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32人。”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总监屈云鹏介绍,为保障市场供应和商贸流通,给部分经销商纾困解难,公司还让他们延期支付货款。
作为香菇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为降低疫情影响下西峡香菇销售缓慢、库存增大的压力,上半年仲景食品累计投入近8000万元,收购西峡香菇近3000吨,同比增长1000余吨;同时该公司即将开工建设年产1200吨调味配料车间及三厂区,继续扩大产能。据测算,经过深加工后香菇产品利润空间较以往可增长十倍以上。
在产品创新方面,除了主打的香菇酱之外,仲景食品还积极扩充品类,布局调味品、火锅底料等,2019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被评定为国家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仲景食品的发展壮大正是西峡深耕香菇产业链的缩影。
如今,西峡县香菇年产量稳定在30万吨左右,在巩固内销河北、陕西、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30多个省份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外销,香菇自营出口从2005年开始不足350万美元,到2019年达到14.92亿美元,产品出口东南亚和俄罗斯、美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66亿美元。
八百里伏牛山深处,“世界香菇小城”正在持续讲述世界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记者 贾永标 来源:大河报·大河财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