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成都金堂福兴镇三合碑社区羊肚菌种植大户曾阳勇准备把自己的种植基地扩大至200亩,产量再创新高。但是,村民们却私下里认为,部分种过羊肚菌的土地,短时间内都会遇到“吃肥”和减产的问题。
羊肚菌又称羊肚菜,因其外形酷似翻开的羊肚而得名,是世界上珍稀食用菌之一。近年来,随着羊肚菌行情走俏,四川作为适生区之一,开始规模化布局相关产业。
但是,围绕这位菌类“新贵”的争议始终不断。近日,有多人反映,羊肚菌种植可能引发地力枯竭,种过羊肚菌的土地,再种水稻、玉米等作物,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减产。
三合碑社区及其周边是成都平原的羊肚菌重要产区之一。村里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种过羊肚菌的土地,三年内只能种其他作物,不能再种羊肚菌。在种植羊肚菌的过程中,石灰成桶撒地里,地力会受影响,种过羊肚菌的地,种其他作物会减产。
四川省农科院证实了这种说法:羊肚菌喜弱碱性或中性土壤,四川地区的土壤,则以弱酸性为主,pH值普遍在6.1左右,这样的酸碱度适合种植水稻等,但若要短时间内达到种植羊肚菌的土壤条件,必须借助石灰等改变土地的酸碱度。
除此之外,羊肚菌对土地的肥力伤害很大。为了保证品质,羊肚菌种植全程不能施肥,对地力会有损耗。羊肚菌在同一个地块连续多年种植,很容易产生病害残留土中,也可能导致土地减产。
目前,对于部分流转了土地的农户来说,减产已成事实。由于羊肚菌种植户是外地人,想要追回损失已不可能。他们更担忧的是,会不会对土地造成更加长远的伤害。
农户们的担忧有没有依据呢?这恰恰是当前农业科研的一个盲点。
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甘炳成说:“目前,相关研究不充分。羊肚菌是近年来突然走红的经济菌类,其耕作对于土壤影响有多大,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以前偶尔听说过,但没有系统研究,还无法做结论。不过,羊肚菌不适宜在同一块土地上连作,也是事实。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单一,对菌类作物来说,病虫害高发、产量锐减是常态。
下一步,省农科院打算成立专家组,对羊肚菌种植和土质变化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出台保障地力的规定,以市州为单位,在测试当地土壤肥力和气候的基础上,给出流转后规模经营土地种植品种的“黑名单”。也需要明确土地流转方的责任清单和相关赔偿补偿机制。如,流转期限结束后,地力出现明显下降,流转方如何赔偿农户损失、如何帮助恢复地力等。
四川农业农村厅农村经营管理总站站长刘志跃建议,农户需要重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增加相关的约束和补偿条款,从而防范减产奉献。
他强调,如果合同中没有明确标注,根据现有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农户无权干涉土地流转后种植的种类和种植方式。而且,对于流转期间土地肥力等土质破坏,鉴定取证需要专门的科研步骤,即便是有合同约定,追偿成本也非常高。
对此,三合碑社区的农户也深有体会,他们和羊肚菌种植户签订的流转协议中,只明确了流转面积和期限,没有注明其他事项。有的人甚至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因此,休耕或减产所带来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刘志跃建议,农户在签订流转合同时“要多个心眼”。具体来说,可以增加用途、种植品种限制,明确流转期限结束后的土地收回方式,以及休耕或减产赔偿方式等。进而,在日后求偿时做到有据可依。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应尽快出台专门规定,明确流转前后土地肥力保障责任和措施。总的来说,就是“谁种地,谁负责”。让业主、大户承担可能的减产损失和修复地力成本,或帮忙恢复地力。这位负责人还呼吁,各级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强化技术力量下沉力度,介入土地流转的土地评估、土地回收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