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吉林省农科院经植所食药用菌团队在国际期刊《Horticulturae》(五年影响因子3.2,中科院二区)发表题为“Screening of Substrates and Optimization of Formulations for Exogenous Nutrient Bags of Morchella sextelata (Black Morel)”的研究论文。省农科院与吉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闫淇、经植所张维东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温嘉伟研究员与亢学平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因其卓越的营养与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然而,目前人工栽培过程中普遍依赖小麦粒作为外源营养基质,存在成本较高、与主粮资源竞争等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聚焦于设施栽培条件下以米糠、棉籽壳、豆粕和发酵玉米秸秆等农业副产物部分替代小麦粒,优化外源营养袋(ENB)配方,并系统评估其对羊肚菌产量、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米糠部分替代小麦粒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对主粮资源的依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子实体产量及单位投入产出比。农艺性状方面,多数替代配方在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宽度与菌盖长度等指标上与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P > 0.05),表明替代基质未对羊肚菌形态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在土壤养分方面,添加豆粕等高蛋白原料的处理显著提高了碱解氮(AN)和有效钾(AK)含量,反映出外源养分补充的效果。但相关性分析显示,AN与AK与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AN: r =–0.60;AK: r =–0.72),表明过量或结构失衡的养分供应可能对子实体形成构成抑制作用。尽管该研究在单点、单季条件下获得了积极成果,验证了以农副产物替代主粮原料的潜力,但考虑到不同栽培品种及环境变量的复杂性,相关结论仍需在多地点、多年度的中试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其稳定性与普适性。
该研究明确了部分农业副产物替代小麦粒的可行性,为羊肚菌外源营养基质的优化提供了实践依据。
来源:吉林省农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