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毕节市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一体化培育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大市。
2019年以来,全市累积种植食用菌16.03亿棒、采收鲜菇39.09万吨、产值达45.49亿元。
注重规模发展 培育“产业链”
按照“项目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制定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根据现有食用菌种植规模及产业发展趋势,用好国家退耕还林、国储林、森林抚育等政策,建好菌种保供、菌材供应、鲜菇生产三个基地。
目前毕节市已建成连片50万棒以上的基地有115个,培育壮大纳雍金蟾公司、大方乌蒙菌业等菌种培育供应基地,菌材林基地达40万亩。
健全落实“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机制,制定毕节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支持政策“红十条”,引进培育大方雪榕、威宁雪榕等辐射带动能力强、联结产销两端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
同时,毕节市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带头作用,不断培育壮大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市已培育公司型经营主体47家、村集体合作社115家、家庭农场45家、种植规模5万棒以上种植大户80家。
依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食用菌研究院及金蟾大山等企业,成立菌种研发中心、新品种选育及新技术示范推广试验站。实施食用菌“人才兴菌”工程,围绕品种选育、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产品加工等环节,引进国内食用菌高层次人才5名、培养专业技术骨干46名。依托市县两级职教中心、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从食用菌种植管护、采收分级等方面,培训职业菇农354名。推进45名农技人员深入基地、企业、农户指导生产,实现“技术服务到菇棚,技术要领到菇农”。
强化产销对接 拓展“供应链”
健全落实食用菌冷链物流体系,抓住线上市场。推进毕节国际内陆港、黔西北农产品(电商)物流园等8个物流园区、冷链物流、电商物流项目建设,购置冷链运输车228辆。利用贵州大数据产业平台,采取“互联网+菌”模式,健全落实食用菌互联网营销机制,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建成商业营销网点936个。仅2020年上半年,全市食用菌线上销售量就达12.06万吨,销售额12.67亿元。
健全食用菌省内营销体系,稳固内部市场。实施食用菌进市场、进学校、进超市、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高速公路服务区“七进”活动;以实施“中央厨房”“净菜配送”等工程为抓手,加强与生产端、销售端精准对接,建立稳定直销渠道和直供关系,提高省内市场占有率,实现食用菌既“种得好”又“卖得好”。
发挥雪榕集团、金蟾公司等经营主体的市场销售渠道,扩大省外市场。构建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东南亚地区毕节食用菌五大营销联盟,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份额;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拓宽销售渠道,在对口帮扶城市农产品直销窗口增设食用菌产品营销专区,用好用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毕节配送中心平台,做大“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持续推动食用菌进粤、进京、进川渝行动,实现“黔货出山”。
提升产品质量 延伸“价值链”
严格质量标准,坚持“走生态路、打有机牌”,树牢“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意识和“细致精致极致”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市、县、乡、基地”四级食用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测体系。
采取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规模和范围,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开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地产品认证,实现标准化生产。其中,纳雍县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大方县、金沙县获“贵州省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称号,4家食用菌企业获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
全程溯源管控,建立健全产地准出、上市检测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从原种、栽培种到鲜品、干制品的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通过创立公共食用菌品牌、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形成食用菌集散中心,为生产与市场衔接夯实基础,推动产业形成顺畅的产销链,实现食用菌质量安全全程监控。打通食用菌从“农田”到“餐桌”追溯最后一公里。2020年共计开展食用菌监督抽检160批次,完成食用菌及其制品抽检170批次。
坚持“稳定大宗品种保供应、发展特色品种提品质”的思路,做响特色品牌。依托“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等品牌优势,重点推进以红托竹荪、冬荪、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和香菇、木耳、海鲜菇等大宗食用菌品牌建设。强化“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等公共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开发保护及推广运营。拓展食用菌多种功能,推进食用菌产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延伸价值链。
优化组织方式 完善“利益链”
股份联结有“红金”。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等模式,以股权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土地量化入股、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特惠贷入股等方式,把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连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责任连体、股权连心格局。
就比如在织金县熊家场乡磨石村通过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种植红托竹荪70亩,贫困户按户均2万元的项目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合作社,项目投产后,按每年6%的利润分红给贫困户。
劳务协作有“薪金”。毕节市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在食用菌生产基地务工,采取“保底工资+绩效工资”方式,在保底工资每天100元的基础上,经营主体采取计件工资、加班工资、奖金等形式,增加务工收入。
在威宁自治县,雪榕公司与县扶贫办签署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协议,优先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需求,确保贫困户月平均工资2000元以上。
反租倒包有“佣金”。毕节市创新探索农户将原始土地租给企业(合作社),企业(合作社)将成品土地承包给农户的“反租倒包”模式,由企业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和产品保底回收,让贫困户获得种植收益。大方县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公司提供菌种、菌材并负责回收,带动553户群众种植冬荪3000余亩,户均年收入达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