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的粮食安全保障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我国国情、粮情,把经实践检验成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以法律的形式,成为规范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依法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深入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就是要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强化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目标
粮食安全保障法是粮食领域基础性、统领性的法律,为做好粮食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贯彻落实粮食安全保障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保持粮食播种面积总体稳定、有条件的地方挖潜扩面,大力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着力推进粮食生产稳产高产、高位增产,守住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底线、努力迈上新台阶。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要在高基数高起点上着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高位增产”的目标。坚持底线思维,促进高产稳产。好年景粮食产量要拿得住、尽量多增产,差年景要守得住、尽量少减产,防止粮食产量大起大落,提高粮食生产稳定度。坚持技术驱动,促进均衡增产。立足不同区域自然禀赋,科学合理确定粮食高产目标,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深度融合,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把高产潜能释放出来。坚持问题导向,促进持续增产。立足粮食产量五连增、五创历史新高、连续九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高基数,锚定高位增产系统突破、综合施策,全方位全环节全要素挖掘潜力,力争低产区快速增产、中产区普遍增产、高产区稳定增产,实现可持续增产。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任务
严格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生产目标任务。粮食安全保障法健全粮食安全保障责任机制,首次在法律中明确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意义重大。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各方责任,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应保面积、保产量,严格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发挥好指挥棒作用,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自觉从总体国家安全观、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谋划、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各项政策举措,落实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稳产高产基础。粮食安全保障法专设耕地保护一章,规定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建设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推动耕地质量建设,深入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运用综合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持续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夯实粮食稳产高产的地力基础。
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选育推广优良品种。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推进种业振兴,维护种业安全,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要抓住种子这个关键,加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健全良种繁育体系,提升供种保障能力。支持种业创新和产业化应用,选育推广耐密植、抗病虫能力强、适宜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的自主优良品种,充分发挥良种效能,擦亮种业“芯片”,增强稳粮增产的核心驱动力。
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支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促进提高粮食单产。要落实藏粮于技战略,集成创新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以提升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水平为主线,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系统集成,推进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力机型“三主融合”,依托各方专家、各级农技农机推广队伍力量,紧扣重要农时和关键环节,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分区域、分要素、分环节抓好耕种管收全过程,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和效益提升。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降低粮食因灾损失。粮食安全保障法规定加强粮食生产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加强干旱、洪涝、低温、高温、风雹、台风等灾害防御防控技术研究应用和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灾害防治属地责任。要依法做好相关工作,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定期开展农情调度,及时掌握生产动态,坚持日常灾情月调度、重大灾情日调度,科学评估灾害影响,提前制定防灾救灾预案,降低自然灾害影响,实现“龙口夺粮”保丰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病虫害,加强监测预警和统防统治,努力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措施
整体谋划加强规划引领。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编制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总体规划,兼顾当前、中期和长远,明确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大工程,突出重点作物和关键节点,分步骤有序推进。同时,指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根据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任务等,科学编制本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相关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统筹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增加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规模,实施油菜扩种补助,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优化种植结构、稳定作物面积。统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水稻集中育秧、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中央财政项目资金,加大对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支持力度。扩大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新增大豆单产提升工程,在主产区大力开展田间配套设施建设、落实密植高产关键技术。农机购置补贴向高性能播种机倾斜,适度提高灌溉首部、气力式高性能播种机补贴比例,逐步推进播种机升级换代。实施小麦“一喷三防”、秋粮“一喷多促”补助,提升作物抗灾害能力,减轻病虫害发生。
聚焦关键夯实技术指导。组织成立专家团队,为落实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措施保驾护航。组织专家及时制定发布田间管理、防灾减灾等技术意见,编制主要作物单产提升模式图,分县域、分作物编制单产提升技术手册,录制技术讲解视频,分品种开展技术培训。组建由专家和农技人员组成的科技小分队,在关键农时深入一线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加强田间管理,落实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措施,夯实丰收基础。
集聚力量构建协同机制。强化资源整合,继续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活动,在春耕备耕、“三夏”生产和秋冬种等关键季节,集中开展指导服务,督促抓好田管、单产提升、防灾减灾等工作。加强部门单位间协同配合,构建共同推进机制,完善共商工作强协调、共抓指导强服务、共建基地强示范、共推农机强质量、共谋项目强保障“五共五强”工作打法,集约资源、集中力量,形成统一目标、统一行动、统一评价的良好工作局面。(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司长 潘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