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并与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党组成员李敬辉,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共同答记者问。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及帮扶产业发展两个重要方面的问题,农业农村部给出了相关介绍及解答。
科技日报记者:我们知道,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企业,请问农业农村部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更好强化农业科技企业的主体地位?谢谢!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的现代化,近阶段我们国家粮食和农业生产能有这样一个好的形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依靠了科技的力量。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要进一步增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能力,很大的潜力也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力量。
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注重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努力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今年全国科技大会以后,农业农村部在科技创新方面采取了进一步的措施,日前还召开了高层次青年人才座谈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怎样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落实到相关工作安排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必须坚持大抓科技领军企业,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切实发挥好主体作用。
目前农业农村部所做的工作,一是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十四五”以来,参与农业生物育种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占到参与单位总数的51%左右,也就是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参与主体是企业。二是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一体化配置创新资源,从机制、平台、人才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支持企业牵头承担一些重要的国家攻关课题,已经成立了15家由企业牵头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载体平台,实际上都是要汇聚企业的力量。这些载体和平台目前已经集聚了全国2700多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很好的创新生态。三是积极营造助力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与有关部门一道,在金融财税、人才激励等方面对承担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强化支持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在工作层面,相关部门之间已经形成了非常具体的常态化沟通机制。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库,目前正在梳理农业领域里有哪些创新能力比较强、潜力比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形成农业科技企业库,更有针对性支持这些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建立常态化对接服务机制,“一企一策”闭环式推动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培养壮大农业科技领军企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予以支持:
一是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不断完善科技攻关需求对接机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重大科技创新决策。因为企业离市场最近,离产业最近,离需求最近,要把题目找准,要发挥企业“出题人”的作用。
二是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答题人”。进一步推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加速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和驱动力。
三是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阅卷人”。推动科技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企业深度参与成果转化,主导科技成果应用场景,让科研的成果真正在产业当中发挥应有的实际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我们知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产业是重要基础,目前帮扶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考虑?谢谢!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脱贫攻坚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经过持续不懈努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从弱到强、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应该说取得了积极成效。帮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优势突出、带贫益贫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主导产业。带贫增收的效果愈加明显,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要素保障持续强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逐年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了60%以上。同时,加大技术、人才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培训产业带头人等。
近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帮扶产业发展“四个一批”的部署要求,即“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专门印发了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着力”。
着力加强分类指导。指导脱贫地区全面开展摸底,因地制宜提出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推进路径和具体举措,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储运短板,提升设施装备条件,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综合效益。(来源:农民日报、农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