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道真自治县,种出了喝“茅台酒糟”长大的菌菇。原来废弃的茅台酒糟与高粱秸秆,经过茅台学院张海燕科研团队的巧手转化,成为孕育优质食用菌的“聚宝盆”。
2021年,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到茅台学院交流时,偶然发现该校种子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用酒糟栽培出了富硒榆黄菇。这一发现让大家眼前一亮。
“酒糟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是天然的碳氮源,如果能替代麦麸,菌棒成本就能降下来。”张海燕老师表示。
在茅台集团驻道真帮扶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茅台学院开始与贵州同辉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将茅台酒糟转化为菌棒原料。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酒糟替代麦麸后,第一茬香菇出菇速度慢,菌棒还容易板结。”张海燕说。后经团队检测发现,酒糟虽富含氮源,但透气性差。为解决难题,师生们尝试添加高粱秸秆和玉米芯调整碳氮比例,经过10多轮实验,最终找到了最佳配方。
如今,用酒糟栽培的榆黄菇菌丝生长速度更快,氨基酸含量更高,粗蛋白、粗多糖等指标均优于传统木屑配方。“菇农最关心的成本也降下来了,每棒可省下0.3元。”张海燕分析道,若道真年产食用菌2亿棒,企业每年可节约6000万元。
项目的另一大突破在于“循环链”闭环。酒糟菌棒出菇后的废料并未被丢弃,而是被制成生物有机肥,反哺茅台集团的高粱种植。
张海燕介绍:“我们筛选出本地微生物分解菌棒,避免外来微生物污染酿酒环境。”这一探索不仅解决了废弃菌棒堆积难题,还让茅台的原料种植更绿色,实现了白酒产业与农业产业的“零废弃”联动。
“学生不仅学技术,更懂产业需求。”张海燕表示,在茅台学院的实验室,学生们仍在探索灰树花、榆黄菇等品种的栽培配方。(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