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陕西商洛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的木耳大棚里,农户们穿梭其中,搬运菌包、悬挂菌袋等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柞水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木耳的传统,但技术落后、产量低、品质也不稳定,多数农民将其作为副业来经营。2012年科技部开展帮扶工作后,为柞水木耳产业带来了转机。如今,木耳大棚角落的温度、湿度传感器和CO₂浓度监测仪正不停运转,当地种植户通过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将“小木耳”变成了致富的“大产业”。
科技部帮扶团带来改变的不只是设备,更有“硬技术”: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的院士工作站,柞水先后引进27个适生菌种,培育出“柞水木耳1-7号”等7个本土良种,全县木耳良种覆盖率达100%。
科技不仅让木耳长得好,还让“身价”涨得快。柞水木耳产业园的生产线正源源不断地产出木耳啤酒、木耳饼干和木耳保健品等产品,如今柞水县已研发出22种木耳深加工产品。通过木耳的深加工,让产品的附加值翻倍。
截止目前,柞水木耳种植规模突破1亿袋,品牌价值达53.23亿元。木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品质日益提升,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