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技术指南》国家标准获批发布,该标准将为生鲜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材料选择和技术应用提供权威指引,对降低产业链损耗、提升产品价值、促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发布的该标准解读材料指出,标准针对按照规定应当包装的蔬菜(包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生鲜食用农产品,提出了包装的总体原则和需考虑的因素。
总体原则为:一要有利于保护生鲜食用农产品、减少损耗;二要节约资源,合理控制成本;三要便于识别,引导消费;四要优先选择易回收、易降解的材料及制品。
需考虑的因素分为通则和各类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需考虑的因素。在通则中,为了防止生鲜食用农产品的磕碰、挤压,保障生鲜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等,标准提出,要根据销售需求,设计和选择适宜的包装方式、容器和规格,采用直立、水平或其他排列方式包装;要在安全卫生条件下进行包装,并考虑储存、运输、销售、携带、开启、废弃以及保障人身安全的需求。在各类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需考虑的因素中,标准分别针对蔬菜(包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生鲜食用农产品提出了各自的特性需求,主要包括防磕碰、挤压、受潮,减少腐败菌污染,防止变色等;要根据农产品特性需求,选择强度、阻隔性、耐温性、加工性、密封性等适宜的包装材料与容器,并合理选用各类包装辅助物,如用于缓冲的泡沫网套和隔板、用于保鲜的冰袋、用于固定的捆扎绳等,以达到最佳的综合防护效果。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表示,该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推广应用科学、适度的包装,有效减少生鲜食用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与腐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品质品级,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农产品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减少社会资源浪费。(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