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科技园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发布时间:2003-05-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最近记者在鲁南地区采访,看到在碧野青山间,崛起了一座座农业科技示范园,拉动起一个个充满蓬勃生机的产业,给广大农民带来惊喜。但是在不少地方,众多农民还只能望“园”兴叹:许多示范园躲进小楼成一统,“我研究我的,你种植你的”,在科技示范园里茁壮成长的新品种,很难在田地里和市场上见到踪影。
在鲁南地区,有的示范园颇有气魄:采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现代化智能控制温室,投资大,效益却不理想。有的温室投资高达数千万元,成套引进费为每亩40万元左右,是国产大棚的30多倍,其运行费用通常为每年每亩3万至4万元。据一位农技专家介绍,设施引进上也出现盲目性,现代化温室生产国是海洋性气候的国家,由于气温日差较小,日光温室能耗低,温室的经济效益明显。而我国大多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季节性变化大,高档温室耗能大,温室的经济效益差。
建设农业示范园的目的就是引进、繁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但不少农业科技示范园起不到辐射带动作用。在科技示范园里茁壮成长的洋品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引种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农民种植要求,曲高和寡;另一方面,缺乏配套健全的示范推广机制。鲁西南某经济条件状况比较好的一个镇,前年投资1000多万元,从韩国引进了一套高档现代化智控温室,结果建起来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只是一个“摆设”。在沂蒙山区,示范园由多家各自建设,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通,资源难以共享,造成示范园引进品种千篇一律,考虑不到区域种植范围小和各地气候差异不大等因素,造成重复引进、实验,在构筑大产业和面对大市场时,形不成气候,自身发展步履维艰。在枣庄市,建有农业科技示范园69处,基本模式就是“温室、大棚加蔬菜、花卉”,而占农业产值比重较大的畜牧业,其养殖示范园类型极少,为山区大面积栽种果树作示范的科技园也很少见到。
许多科技示范园可以动辄花费千万元引进国外成套机器设备,就是不愿为引进人才买单,高层次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奇缺。在那里,别说没有本科毕业的农业种植、养殖方面专业人才,就是大、中专生都很少见,很多就是把裁减的机关干部发配到示范园“上岗”,甚至个别地方将其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科技园成为上级考察的“观光园”。
有关专家呼吁,要进一步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模式与机制的创新,进行宏观规划,因地制宜,优化和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连接起大市场、大农业,真正使其起到示范作用。要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收益”的建设思路,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领导干部必须端正建园思想,踏踏实实为广大农民依靠科技示范调整结构、增加收入,办实事、办好事。(光明日报记者邢兆远 大众日报记者 张环泽)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