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黑龙江:土豆如何变“金豆”
发布时间:2003-05-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黑龙江省曾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最早、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产区。但近几年,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仅600万亩左右,在全国排名第4位;平均亩产不到1吨,全国排名第13位。黑龙江省内优质精淀粉年产量只有3万吨左右,大大小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有1400多家,而相比之下,荷兰阿维贝公司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达25万吨。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的马铃薯专家王凤义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地说,在国内,虽然目前鲜食土豆在品种上已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但民用鲜食马铃薯产业只是马铃薯产业链条的一个分支,用于工业用途的马铃薯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所需技术和资金规模也更大。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差距,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在国内的地位也呈逐年下滑之势。
应用领域狭窄产业化水平低
据有关资料介绍,国际上作为工业原料,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等深加工产品已有2000多种问世,广泛应用于石油、造纸、纺织、医药、制革、包装、塑料、化工等领域。而国内仅能开发生产40余种,且产量不大。目前我国精淀粉产量每年不足6万吨,国内需求量每年在80万吨,预计2030年将达到200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精淀粉可增值2~3倍,进一步加工成各种变性淀粉则可增值十几倍到几十倍。
黑龙江省的主要作物是大豆、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同其他作物相比,马铃薯的优势更明显。黑龙江省历史上曾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最早、产量最高、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产区,但近几年,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600万亩,在全国排名第4位,平均亩产不到1吨,全国排名第13位。黑龙江省内优质精淀粉年产量只有3万吨左右,大大小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有1400多家,而相比之下,荷兰阿维贝公司一个企业的年产量就达25万吨。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使黑龙江省马铃薯生产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王凤义认为,要发展黑龙江薯业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业化发展体系。
推广良种是产业化基础
王博士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超市里,土豆是按不同用途分类出售的。目前,由于没有商家分品种收购,农民也就盲目种植,导致专门开发的良种被束之高阁。如果有企业能够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习惯,那将会创造出很多商机,农民的收入也有了保证。这样,育种、种植、加工、市场就构成了一条马铃薯产业链。
由于龙头企业太小,对基地农户的拉动作用有限,而科研院所又无能力推广良种,导致产业链从一开始就处于脱节状态,在黑龙江的马铃薯产区,良种场遍布,但所售“良种”却无质量保证。虽然省办有能力鉴定种薯质量,却没有标准、没有相关制度和法规,也没有部门把关。因此,假“良种”遍地,有的种薯销售单位甚至在出售脱毒后已种植10年的“种薯”。黑龙江省马铃薯高产纪录是每亩5吨多,而前苏联科学家测算,在北纬40°~50°地区,马铃薯理论产量可达每亩18.5吨。可见,种薯的繁育和推广体系的建立对马铃薯增产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马铃薯产业链的第一环节应该是种薯的繁育与推广。
完善产业链扶持龙头
黑龙江马铃薯是一季作物,每年秋季收获一次。加工企业只能在秋季开始生产,生产期一般至第二年一月份结束,一年只能开工几个月,大部分时间处于无原料停产状态,而荷兰的马铃薯加工企业每年只因大修停产2个月。王凤义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薯农和加工企业的储存能力有限,不能大量储存马铃薯;二是黑龙江的大型马铃薯加工企业不能生产变性淀粉及其他马铃薯精加工制品,这些产品需大量进口,这表明黑龙江马铃薯产业的产业链极不完善。因此建议,黑龙江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合理规划产业链结构,避免重复投资,要在以淀粉而非马铃薯为原料的更深层次的加工增值项目方面对投资进行引导和扶持。
目前,黑龙江马铃薯加工企业靠有限的政府扶持还勉强能生存,但要靠自己的滚动发展,则速度太慢,没法同国外大企业竞争。因此,政府出台定向优惠政策,吸引大资金介入,是黑龙江马铃薯产业的出路所在。只有龙头企业有足够的实力,真正发挥“龙头”作用,整个马铃薯产业链才能良性运转,黑龙江土豆的“含金量”才会越来越高。
(摘自一食品)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