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第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2024年全国两会聚焦食用菌行业声音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三农”问题与乡镇企业

    发布时间:2003-06-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目前,农村人口仍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三农”问题不只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全局。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加大了城镇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解决好“三农”问题是进一步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农民增收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达1.86倍。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3.11倍。农村居民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缺乏投资能力,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增加财政支农力度等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依靠财政手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因此,要依靠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国外现代农业相差几十倍,我国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约20%。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造成较大冲击。因此,不论是以何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前提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如果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一倍,现有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就成为剩余劳动力,这就是约2.5亿农民。如果我国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目前工业化国家平均20%的水平,则将产生约3.4亿剩余劳动力。可以预见,转移数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我国经济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剩余农业劳动力的产生,是一个世界性经济现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大中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逐步吸纳了大部分或近乎全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但这个模式在我国却不适用:一是因为我国需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过于巨大;二是因为我国城市第二和第三产业尚不够发达。近年来,城镇二、三次产业的发展使城镇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只是800万左右,解决城镇人口本身就业已是困难重重,更不可能吸收安置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立足农村。只有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即发展农村二、三次产业,并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农村工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并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工业就必须结合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发挥农村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乡镇企业起源于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1984年3月,中央4号文件把社队企业正式更名为乡镇企业,同时把个体私人办和联户办的企业也包括进来。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发展。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数达2156万家。2002年,乡镇企业共实现增加值3.18万亿元,占全国GDP 30.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69.2%;完成出口交货值1.05万亿元。目前,我国工业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乡镇企业完成的。乡镇企业已成为城市工业以外门类相当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是我国工业的“半边天”和我国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乡镇企业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镇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渠道。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3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26.8%,即有1/4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1978年—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就业增加了1.05亿,解决了55%的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多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使1亿多农民从超载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了由从农业向非农业、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从而大大缓解了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根植于农村,农民进厂务农两不误,离土不离乡。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最低、方式最简便、基础最牢固、最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农民最易接受的渠道,也是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 乡镇企业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其中,有850元来自乡镇企业,占34.4%。1997年—2002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增加386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增加227元,占收入净增的58.8%,农民收入增加部分的一半以上是靠乡镇企业。 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是来自乡镇企业收入的差距。2000年,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北京、天津、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省、市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902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平均为1358元;而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8个省、市、区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1556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平均仅为334元。两者相比,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346元,其中,来自乡镇企业收入的差距为1024元,占总差距的44%。 发展乡镇企业,以工促农,工农结合,走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的路子,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工业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乡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为农服务等活动,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多数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和常年性消费的特点,两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农产品市场出现短缺和过剩,市场不稳定又反过来影响农产品生产。发展农产品保鲜、储运、加工等类的乡镇企业,可缓解这一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 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农村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苏南、温州、珠江三角洲等地正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道路。而这些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当地农村面貌,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吸纳了大量外省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当前,我国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2000年,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60.6%,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占31.7%,而西部地区经乡镇企业仅占7.5%。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基数少,规模小,水平低,发展相当落后。如果广大中西部省份的乡镇企业也能得到长足发展,我国经济面貌就会发生很大改观,地区差距也会因此缩小。 三、目前发展乡镇企业的总体思路 目前,发展乡镇企业与当年江浙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历史条件。江浙乡镇企业崛起是在商品供不应求的年代,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基本都能卖掉。温州乡镇企业发展之初依靠生产低质低价产品完成了资本积累,为以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在目前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经济大环境中,靠生产低质低价产品求发展的模式已不适用。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地方产业的发展都必须结合当地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只有这样,地方产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乡镇企业位处农村,可便捷地收购农产品和利用廉价农村劳动力。目前,城市对农民工的某些限制以及农民自然的地域心理习惯,也使农民更乐于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些是发展乡镇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并充分发挥的比较优势。目前,发展乡镇企业必须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立足农村,因地制宜,发挥各地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乡镇企业在选择产品时,应避免与城市工业产品重复。目前,乡镇企业与国有工业中大多数产业、产品同构。在20世纪80年代末,乡镇企业中的纺织、食品、机械三大行业,与国有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达到0.985。这种高度同构现象,造成了资源紧张,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困难。9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经过改革,依靠资金、技术、设备的优势,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不少乡镇企业因此倒闭。目前,发展乡镇企业的首要原则就是注意城乡工业结构的互补,否则,不但会造成重复建设,乡镇企业自身也会在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 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主要方向。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向工业的延伸,能使农产品大量增值。水果、蔬菜、水产品、肉类等农产品不及时加工就会腐烂变质造成损失,而及时加工则会保值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工业,与农业相辅相承,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十分巨大。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却不是农业强国,根本原因就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我国深加工粮不到总产量的8%,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工业化加工的食品占饮食消费量2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蔬菜有30%是经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入市场,而发达国家在90%以上;我国水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8-1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及1/3,而发达国家约为2倍左右。另外,食品加工业能吸纳大量劳动力。2000年,我国食品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为403.7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7.3%,是整个工业体系中吸纳就业人数最多、与农业关联度最强的产业。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可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二是可保护农业,减轻国际市场对国内农业的冲击;三是有利于衔接工农业,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四是能使农产品大量增值,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国只有按照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农村极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乡镇企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因此,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分工与竞争,靠价格优势求生存、谋发展,是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方向。近20年来,我国服装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并走向世界,就是走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而成功的典范。在中西部,发展乡镇企业更应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东部低的优势,从而稳步地占有并扩大市场。中西部还应针对资金与技术相对劣势的弱点,发展乡镇企业应避免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品。 目前,发展乡镇企业还要注意搞好规划,引导企业相对集中到已有的小城镇。这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减少企业基建成本和运营成本,还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和推进城镇化。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司) 摘自:2003(6) (38-40)《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