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利辛)羊肚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第 23届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全国...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南方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2024首届(广昌)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2024首届(广昌)珍稀食用菌产业创新发...

    2023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3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食用菌“安全过冬”全知道

    食用菌“安全过冬”全知道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发布时间:2003-07-1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规模、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及其后果 真正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主观因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据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4.82亿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情况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达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5%。在农村,劳动力受过专门技能训练的仅占13.6%。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3.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达62.9%,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达10.2%,大专文化程度的占0.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程度比重为12.7%。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素质就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带来如下后果: 1.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的生产方式大多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完全退出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 2.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要求。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的重点,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最近几年,受发展速度下降,企业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提高,增长方式转变以及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等多种因素影响,乡镇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而质量要求却又在不断提高,这样,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的门槛有所提高,要转移出去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3.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了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妨碍了农业内部吸收和容纳更多农村劳动力。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以产量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数量型农业,这种农业发展模式为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就是用耕地的粮食生产挤占了劳动特别是技术密集的其他种类的农产品生产,使我国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日益缩小。目前,我国农产品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农村完全可以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还草等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垦殖、综合治理、技术改造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集约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领域,通过农业的综合开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但问题是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太低,不能适用和满足这一要求。 4.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只能实现低层次、不稳定的转移。近年来,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增加,但必须看到,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转入非农产业从事的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建筑业、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且在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转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敢完全摆脱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仍然利用闲暇时间或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具有季节性特点,农闲务工经商,农业转移的劳动力近60%具有兼业性,属于亦工亦农的转移,他们大多数人的就业并不稳定,能够完全脱离农业在外定居的更是凤毛麟角。这种不稳定的低层次转移,一旦受国家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就很容易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回流的现象。 二、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 既然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层次提高的内在、主观因素,因此,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应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的治本之策。然而,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健全,需要相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需要广大农民思想上的认同。当前,迫切需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统筹规划。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基础。政府不仅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身,更应该从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高度来看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鉴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政府要在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强化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像抓九年义务制教育那样来抓农村职业教育,像抓农村“双基达标”那样来抓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协调组织多方力量,政府要力促分管职业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部门搞好职业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协调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的各种形式,按照各自的职能,有所侧重地抓好职业教育及其相关的配套工作,以确保职业教育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真正形成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机制,并使其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2.实行“多种准入”,引导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构筑职业教育这一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主渠道。大批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或大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未经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其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实行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供给,必须推行和落实好三个准入:一是抓好职业准入的落实。要在现已确定的职业准入范围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实行职业准入的行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如果没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职业培训并取得相应的毕业证或职业资格证则不能就业。二是抓好城市准入的落实。要想发挥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必须坚持青年农民要在职业学校毕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才能进入大中城市务工暂住,甚至落户的准入。各类城市企业在聘用一线劳动者时,只能与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劳动者签订合同。三是抓好年龄准入的落实。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600万,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阶段的初中毕业生。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毕业生能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不足50%,这些初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给本来就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就业市场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各级劳动部门、用人单位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劳动法》,对未足年龄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就业年龄准人。当然,实行上述三种“准入”,绝对不是歧视农村劳动力,相反,而是要通过这种“准入”来引导农村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激励农民的教育消费,从动力机制上改变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态度,从主客两个方面营造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青少年是未来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只有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才能满足以知识和技术进步为推动力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对高素质的能力要求。同时,青少年过早地参加劳动,既加剧了劳动力供给的过剩,又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可以这样说,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它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延缓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进城青年农民的素质,并推动农村教育普及,把沉重的的人口负担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劳动力由无序流动到有效转移,减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失业又重新回流的可能性。 3.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满足农村劳动力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由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且参差不齐,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多种多样,加之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及承担职业教育的能力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途径不能千篇一律,而应采取多种形式:一是要抓好农村的九年义务制教育,保证适龄儿童的充分入学,既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就业打下文化基础,又可防止青少年因辍学而过早流入劳动力市场;二是要抓好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职业学校的招生重点应该由城市转向农村,要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比重,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让更多的农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三是要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的实际需要,在农村办好综合高中,在综合高中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综合高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即使不能升学,也有机会尽快就业;四是要在农村推行就业前的岗位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夜训班、电视教学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职能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五是抓好职业教育中的扶贫助学工作,各级政府要把扶贫助学基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资金,确保无能力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学生在基金的扶持下完成学业。 4.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后的职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而有效的职业指导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和必要的就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直接导致了每年一度的民工大潮,这不仅给交通部门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因此,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必须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指导。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和协调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级政府应在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城乡劳动力的开发和利用,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的流动,调节数量供给,带动质量提高,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要以县级职业介绍所为依托,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动力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好县际、市际、省际间的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省区间劳务协作横向网络,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减少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四是要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建立专门组织,搞好劳动力转移服务工作,定期对转移出去人员进行走访,搞好跟踪服务,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已转移出去的人员大量回流。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