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高校贫困生入学 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03-08-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家徒四壁
眼下高考招生临近结束,各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已经陆续寄到了考生手中。同样金榜题名,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除了成功带来的短暂喜悦,更需要面对高额学费带来的烦恼。十年寒窗苦读之后,他们如何才能顺利迈过大学的门槛?
怀化市位于湖南西部,是湖南省比较贫困的地区之一,全市13个区县中,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就占了7个。这里每年都会有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家境贫困,而不得不中途辍学。那么,对于面对大学里更加高昂的学费,这里的贫困生能够顺利进入校门吗?
在记者到达靖州的第三天,吴小荣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她很费劲的打开了信封,而那张没有多少字的录取通知书,却被她看了一遍又一遍。“ 盼了三年的就是这个。”
看着新生入学通知上的交费数额,吴小荣开始陷入沉默,共需汇款9000元就意味着家里必须为她筹集1万元,对于她的家庭来说这几乎是天文数字。从填报志愿的那天起,吴小荣连家都没有回,就开始在县城里做起了家教,这是班主任老师专门为她找的,为两个初中的孩子辅导功课,不仅吃住在这里,还可以有一些报酬。
吴小荣的家在湖南靖州县江东乡马鞍村,这是一个深藏在大山里的苗族村寨。来自苗族农家的吴小荣,今年以609的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对于这个寂静的村寨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可是对于她的父母来说,这喜讯既是长久期盼的,又是不敢面对的。现在全家发愁的是,吴小荣读大学的钱不知道该从哪里来。家里种的6亩田地仅够一家5口人维持生计。比吴小荣大两岁的姐姐,初中毕业之后,就辍学回到家里帮家里做农活。她的妹妹,也由于没有钱,而不得不在小学毕业后辍学。
吴小荣母亲:“她硬是要读。供她一个人都非常困难。我们衣服、裤子都没得买,是她舅舅 、舅妈送衣服给我们穿的。”
在吴小荣家里,全家人正在做着一种当地人吃的果脯,这种果脯一般在结婚、嫁女的时候用,有时候也做一些拿到集市上卖,换回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自从知道吴小荣考上北大的消息后,全家人都在忙着。除了做果脯,妈妈和姐姐还利用晚上的时间做鞋垫,这些鞋垫可以卖到8元钱一双,尽管4天才能做出一双,但是总可以筹到几百元钱。另外,家里还把储存的竹笋拿出来,准备到集市卖了。
吴小荣母亲:“现在卖干笋三 、四元钱一斤,泡涨了以后可以卖2元钱一斤。一斤(干的)可以泡三斤可以卖6元钱,(泡了)就可以赚2元钱。”
吴小荣告诉我们,她上高中的生活费,都是靠妈妈卖竹笋、桐油子挣的钱维持的,每个月大概有100元钱。除了买复习书,剩下的钱就是自己的伙食费,而身上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吴小荣很少回家,虽然从家到学校的船票,只需要一元钱,她却舍不得。现在吴小荣的全家都在一点点地凑着学费,但是吴小荣明白,这点钱对于大学学费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不敢想学费筹不齐怎么办,到时候没有办法,只能尽力借。”
为学费发愁的不仅仅是贫困山寨里的农民。在城市,同样有贫困学生面临这样的难题。家住怀化市洪江区的阮征一家,这个夏天心头就一直压着一副重担。毕业于洪江一中的阮征今年以621分的高分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他的父母却并没有因此而露出轻松的笑容。
在一条凌乱的巷子里,我们找到了阮征的家,这是阮征父亲单位的房子,只有一间早年建造的木板房。房间的墙上贴满了阮征的奖状,除了这些,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阮征的父亲阮德生告诉记者:“我自己下岗了,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就是享受国家的低保每个月只有80元。我感觉到很为难,她考上大学应该是喜事,但是又担忧她的生活费和学费,4年的时间不是一笔小的数目。”
阮征从上初中起,就吃住在姑姑家里,对这里已经有些陌生,对于父母的心事,她似乎并没有感觉到什么。
阮德生下岗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郊区废弃的教室办了一个养鸡厂。由于没有资金,他们夫妇两个只出劳力,种苗、技术、销售都是由畜牧公司负责。这样一只鸡可以挣5到8毛钱,按照一批2000只,一年养4批来算,可以保证一家人的生活。
阮德生:“现在主要靠养鸡收入供小孩读书,市场好一些就多赚一些,有时候成活率不高,市场下跌还要亏损。”
尽管家里很困难,父母却从不让阮征操心家里的事情,一直让她安心读书。来到养鸡厂,阮征就赶紧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知道等这批鸡卖了,就可以为自己凑到一些学费。其实从上初三起,阮征家里就很难负担她的学费,每年都是现在的洪江区区长曹成华资助的,每次开学时,都要送来500元钱。对于一贫如洗的阮征一家来说,把希望寄托在了政府的资助上。
怀化市洪江区区长曹成华:“关键问题是目前几千元的学费可能棘手一点。我们想,一方面她的亲戚朋友给她资助一点,鸡卖了凑一点,剩余的政府负责。”
政府部门给予资助,也只是解决一两个贫困生的入学困难。在靖州一中,今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有160多人,其中的贫困生就占到了30%。肖宏以怀化市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然而他连一双上学的皮鞋都没有,除了脚上的拖鞋外,就是一双穿了多年的凉鞋。在靖州一中,校长李松青告诉我们,还有一个考上清华的贫困生,母亲准备把自家的房子卖了供他上大学。这些学生在高中期间,就是学校资助的对象。李松青:“基本都是农村的孩子,这些孩子读书相当刻苦,而且有远大的理想。特别是一些学生在家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学习。”
在怀化市教育局,记者了解到,今年怀化市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就有近1000人,其中20%的学生是贫困学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份资助贫困优秀高中毕业生的通知,然而这样的资助对象全市仅有8个名额。
在湖南全省,今年像吴小荣、阮征这样的贫困生占了高校招生总数的18%。 我们的记者还与另一个贫困地区湖北鄂西地区取得了联系,据那里的老师讲,当地山区里的不少农民甚至手头从来没有过两元钱以上的活钱,更甭提交纳高额的大学学费了。
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2年底高等教育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超过1400万人。其中贫困生比例接近20%,特困生要占到8%。而在农林师范类学校,贫困生比例更是超过了30%,特困生超过15%。
而同时,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非义务教育,随着1997年高校收费全面并轨,高等教育学费持续增加。截止到目前,各地高校学费大多在每人每年4000—6000元之间。面对几千元的学费,贫困生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
一位广西柳州的困难职工为了两个孩子能够上大学,竟然想到了卖肾。
为了能够做好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保证今年新录取的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入学,教育部7月22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近期要立即对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设情况以及各项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高等学校要确保今年新录取的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
各高等学校要不折不扣严肃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10%的规定。即:“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适当提高勤工助学补助标准,加大对特殊困难学生的补助力度”。
教育部22日《通知》中确定的目标是要保障今年高校新生都能够顺利入学,所有拿到录取通知的大学新生“一个都不能少”地走进高校校园。 有一个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个大学生加上学费一年开销至少也得7、8千元,如果学生家庭负担不了的话,很大程度上就得依靠学校去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渡过难关。那么,高校能否资助这么多贫困生呢?记者对北京、兰州等地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
记者来到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看到这里正在今年新生的录取工作。记者发现在每一份录取通知书里,都夹着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办法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校负责人介绍,贫困生学费的主要来源就是申请贷款,但是学校面临的实际情况是,银行对学生申请贷款比例的限制。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纪宁:“国家助学贷款对学生的比例有一些要求,比方说我们学校有15%,那么15%到20%之间的(学生)可能就拿不到国家的助学贷款。”
一方面国家助学贷款是现在贫困生解决学费的主要依靠,另一方面却是银行出于对还贷风险的考虑,对高校贫困生的贷款比例的限制。和北京的高校一样,远在西部的兰州大学的负责人在这方面有更深的困惑。
兰州大学学生处处长刘宏:“目前来讲,我们经济困难学生占到学生总数的30%到35%。在校学生现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是13.6%,和经济困难学生相比起来还要差十来个百分点。很多学生只能是望助学贷款而兴叹。”
据介绍,兰大从2000年起每年的助学贷款额度都在1800万元以上,而实际上每年落实的却只有500万元左右。如果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不到,刚刚考入高校的贫困生就只能通过校内贷款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各高校内的贷款通常每人每年只有2000元左右。和每年4、5千元的学费相比,近一半的学费缺口。贷款难,成了困扰当地高校的一个难题。
刘宏:“学校每年欠费都在6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这笔钱回收不回来对学校的发展肯定也会有一些影响。”
这几天正在忙着新生录取工作的北京邮电大学招生办主任陈丽媛实际上高校鼓励贫困生贷款,是在帮学生解困,更是在帮学校分忧。 “因为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是靠学费,国家的拨款都是比较少的。如果学费收不上来,对学校也是很沉重的负担。”
在采访中,各高校都表示要让今年录取的贫困大学新生顺利入学。但是能否全部申请到贷款,他们仍然有忧虑。而贷款只是解决贫困生学费的问题。贫困生的生活费还需要高校在勤工助学上想办法。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勤工助学中心主任马瑞时:“各级领导一直要求同学勤工助学,能够做的工作不要请校外的临时工。而且我们也是想方设法,给同学开辟一些勤工助学的工作岗位。”
陈杰是来自重庆周边的农村的贫困生,因为家庭收入负担不了小陈在北京的生活费,这个暑假他没有回家,为的是能够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积攒新学期的生活费。“四个人轮流值班,每天就有3到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8元一个小时平均一天二、三十元钱。这样,学费之外的生活费基本上靠自己兼职再加上一点奖学金差不多就够了。”
勤工助学中心的老师向记者介绍,像小陈这样的贫困生每年都要占到北京邮电大学新生比例的18%左右。现在在校注册的经济困难生总数已经超过了1500人。记者注意到助学中心的工作岗位考勤栏上,有的岗位要安排3、4名学生轮流值班。校内安排助学岗位的难度,正在随着贫困生数量的增加而加大。
马瑞时:“在学校里这么一个狭小的面积要安排这么多岗位,这对我们来说也有一个难度。”
不只是安置岗位有难度。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年学校要保证拿出学费的10%,作为勤工助学的工资补助。一些贫困生较多的高校同样感觉到资金上的压力。
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李志祥:“学费与国家的拨款加在一块,还是低于一个学生培养的成本,所以再拿学费的10%用在勤工助学身上,实际上是对学校整体办学经济实力的削弱。”
看来贫困生就学除了给他们的家庭,给高校也带来了很大压力。作为非义务教育机构的高校,一方面要承担“一个都不能少”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受到来自外部的种种限制。我们联系到了湖南省教育厅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主任刘桃初。
记者:“刘先生,今年湖南省对贫困生的助学贷款发放了多少?”
刘桃初:“今年我们已经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将近3000万,我估计到年底我们可能比去年要超过一点,估计超过30%左右。可能达到总数达到了一个亿的样子,国家助学贷款。”
记者:“这些钱大概解决了多少贫困生学生的学费问题?”
刘桃初:“目前解决学生也就一万八千左右。贫困生在全省来看,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估计今年就是8万学生,实际上我们今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只占贫困生人数的20%左右。”
记者:“还有很多贫困生得不到助学贷款的资助,主要原因是什么?”
刘桃初:“作为银行来说,它对国家助学贷款还是有疑虑,他主要是怕学生没有偿还能力,所以不愿意贷款,息贷这个情况比较严重。现在从我们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助学贷款一个是还没有全面铺开,全省还只有30多所学校,大概有一半没有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记者:“对于那些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的贫困生,还有别的资助措施吗?”
刘桃初:“除了国家助学贷款以外,还有其他四种形式。一是奖学金,奖学金就是奖励那些学习特别优秀、刻苦、家庭又比较困难的这些学生;二是勤工助学,每个学校他们都把自己有些服务项目,后勤项目由学生自己来做,同时给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三是学校要拿出一定的经费给予补助;四是减免,学生一旦完成学业,确实交不起学费的,学校也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减免。”
到去年年底,国家助学贷款共审批贷款学生59万人,已签订贷款合同金额51亿元。而且,从去年开始,我国还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设立国家奖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每年拨款2亿元,专项用于资助4.5万名品学兼优的高校贫困生。但是,每年都要保证数十万贫困生顺利入学,并且完成学业,政府和高校的财力终究有限,有没有更多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有没有可资借鉴的做法?今天,记者还专访了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部主任程方平博士。
记者:“程主任,现在国家教育部发布了这样一个通知,要求任何一个高校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贫困的学生入学就读。那么教育部在发这个通知的时候,有什么措施来保证它的执行呢?”
程方平:“现在还没有相应的一些政策。这个通知虽然发下来了,但是在执行当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因为现在自主权在高校,它要为整个学校的局部利益考虑。所以在这个时候你给它的政策压力太大,可能会影响它的正常运转。”
记者:“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个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把这个包袱丢给了这些高校呢?”
程方平:“这个包袱应该是学校和政府分担的,国家或者各级政府特别是这些主管部门应该有一些政策上的倾斜。比如说这样一些费用是由国家来拨的,或者是从国家某一个基金组织来拨的。”
记者:“那么同样的一个难题,在国外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
程方平:“国外许多学校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在上大学之前,学生在报考这个学校时可以申请一个全额或者半额奖学金。这个全额、 半额奖学金当然是根据你的学习成绩来的,通过你的能力来争取的。而在咱们国家没有这样一个程序 。我觉得,从现有中国的水平来看,如果完全满足这些学生上大学,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记者:“现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每年的高校不断上涨的学费也是导致很多学生越来越上不起学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程方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它不是决定的因素。因为就是学费减1000块钱,有些孩子仍然上不起学。学费跟他家庭收入的差距比较大。”
记者:“我们每年都在谈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流失了。有没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方法能够堵住这个缺口呢?”
程方平:“营造一个很通畅的通道,比如说求助热线电话、国外奖学金发放的措施,同时在高校遵守国家政策的时候,应该给予它们一些经济上的补偿,保证学校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高校贫困生就学难并不是教育部一纸通知和一些临时性的捐款就能彻底解决的。除了政府、学校和银行,目前我们还需要发动社会救助体系来弥补其中的空白。中国扶贫基金会近日发出倡议,计划筹募资金两千多万元,以资助1万多名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步入大学殿堂。这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贫困大学生社会救助活动。而且,经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批准,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将今年8月29日确定为首个“中国大学生关爱日”。(《经济半小时》记者:康敬峰 周人杰 李长松 丁高歌)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