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强雨天气,食用菌生产如何安全应对?

    强雨天气,食用菌生产如何安全应对?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未来发展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气温飙升!这些菌菇品种轻松战高温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会暨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胜利闭幕

    第九届全国(新县)羊肚菌高质量发展大...

    “入世”后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03-08-1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我国加入WTO为农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主要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等)的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价格,只有劳动密集型且不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农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西部的无公害瓜果蔬菜业、花卉业、中药材业、杂粮杂豆业等特色农业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西部的劳动力资源又比较丰富。因此,西部特色农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一、发展西部特色农业的意义 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入世”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其重要意义在于: 1.可以发挥特色优势,应对“入世”挑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西都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科技水平低、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及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下,西部只有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但农业有没有竞争力?主要看其有无特色优势。因此,只有立足于本地资源和市场条件,把特色农业作为优化区域布局的重点,形成规模,创出品牌,在WTO“农业协议”的规则下,根据地理状况和气候条件多样的特点,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西部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特色的优质产业,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这才是我国西部农业应对“入世”挑战的一项长期的战略选择。 2.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加快西部发展的目的是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以实现共同富裕。“入世”后,西部特色农业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劳动力密集的特色农业为更多的隐性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将大大增加西部农民的收入。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我国扩大出口困难的情况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继续实行扩大内需和改变农村市场持续疲软的状况很有必要。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加快西部开发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3.可以遏制环境退化,改善生态系统。西部地区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资源、物种丰富,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特别是为了摆脱贫困,西部农民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使他们陷入了越贫穷越开发、越开发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中。因此,切实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努力改善自然环境应是特色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在新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西部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并全面改善西部环境,这不仅对西部,而且对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入世”后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 由于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使得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市场不健全。加入WTO后,虽然西部特色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但遭遇经济一体化的冲击在所难免。而西部地区现行农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因而西部特色农业面临的风险也将相应显现,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产业,因而农业生产受大自然的制约相对较大,自然条件的变化给农业也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西部农业之所以形成特色,是因为其经营完全根据自然和地理条件进行。同时,西部特色农业的生产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微小的自然因素(如温度)的变化就会给农业的生产造成影响。此外,西部农民长期进行简单再生产,几乎没有资金积累,其经营的启动资金多为借贷而来,而保持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却要求更大的生产投入,因此,自然风险显而易见。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农业生产经营者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投放市场后能否获利的不确定性。发展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快而准的信息是保证农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一般来说,凡是信息较灵、较准的地方,农民的收入相对要高。所以,西部特色农业的经营要求农户能及时地获取和掌握信息,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适时适度地安排生产。但由于西部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之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发展滞后,西部农民不具有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决策的条件,因而无法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保证生产的有效性。而盲目性的生产使产品的品种、品质不适合市场的需求,这便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3.结构调整风险。目前,我国已按“三大板块”调整农业结构:东部地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西部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这样虽然可以发挥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然而,如何协调地区间的产品流通则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新世纪,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各省市间按照新的契约关系进行商品化生产和粮食的大规模调剂将成为我国地区间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正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其购、销、调、储、运等各个环节的改革势必还需很长时期才能完成。因此,当中、东部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够将粮食或其他基本生活物品运送到西部,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就会出现后顾之忧,面临极大的风险。 4.规模不适度风险。适度规模是现代农业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西部农业生产的规模却存在着不适度情况。一方面,在特色农业引入初期,因政府对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补贴,农民看到新项目有利可图,就不顾自身的生产条件一哄而上,一味地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在新技术已被一部分农民采纳后,特别是当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起色时,因边际收益递减,农民们则不愿追加投入,不愿在特色农业上求发展、谋突破。或者是一部分农民因自身素质或其生产资料状况不佳,虽有政府的补贴,但未能赢利,他们怕担风险而不愿再采纳新技术。这种落后的心理状态,造成了西部农业经营生产分散、规模过小。 5.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在特色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某些技术因素,给农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①西部特色农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起点高的特点,而农业生产者则往往由于自身素质不高而不能掌握与特色农业相关的技术,因而出现操作不当经营受损的情况。②一个新品种由小范围实验到大面积推广种植难免受到一些预料不到的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了种植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必将给农业生产者带来损失。 三、运用农业规则支持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 1.加大农作物保险计划资金额度,降低自然风险。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是我国现行农业补贴缺位的一个重要方面。WTO农业规则规定,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自然灾害救济支付,这两项农业补贴如果仅与农民收入有关,那么,就属于“绿箱”政策。由于我国农业保险是商业性保险,国家对此没有财政补贴。农业保险覆盖率低、赔付率高的特点使各保险公司纷纷远离农业保险。这样一来,农业保险就难以达到保护农业的目的。为此,政府应发挥其保障职能,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补贴,支持农业保险业务的全面开展。从国外农业保险的情况看,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作物提供30%的补贴;日本政府对主要农作物保险给予15%的补贴;加拿大政府为作物保险提供50%的保险补贴。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虽不能象发达国家那样为农业提供大量的补贴,但我国政府应根据基本国情确定一个农业保险的支持度以吸引保险公司增加农业领域的保险业务或为农业保险部门提供优惠的资金筹集和税收政策进行变相补贴(如给予农业保险部门以低息贷款、减免农业保险部门的税收等),使农业保险补贴成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达到降低西部特色农业自然风险的目的。 2.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降低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信息传递不对称。要降低市场风险就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这是政府在支持特色农业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属于农业规则中的“绿箱”政策。因此,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①建立有效的、高质量的信息处理系统。政府应设立一个部门,其职能是专门收集、整理和发布各种农业信息,避免信息到达农民那里出现失真甚至扭曲的情况。②应大力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大力投资电力、道路及市场设施的建设,建立县乡两级信息服务网络,用各种方式促使有效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里,避免信息的滞后性。 3.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降低结构调整风险。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是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现象严重、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落后。这种不良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产品国内市场的流通,也不利于农产品及时快速地输往国际市场。要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就要打破地区封锁与垄断,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这则需要强化道路、通信网络、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政府还应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和搞好农产品集散、配送、拍卖及营销信息系统的管理中,这样就可确保国内农产品之间的快速流通,并可使我国西部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应培植和扶持一批竞争主体(如农产品营销公司等),将竞争机制引入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使我国国内农产品能够快速地流通,降低结构调整的风险。 4.开展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补贴,降低规模不适度风险。不论是在特色农业引入的初期,农民的经营规模过度,还是在特色农业被一些农民采纳后的经背不规模,究其原因,皆是利益使然。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既投入成本和项目的预期收益大小来权衡的。技术引入初期,农民充满对特色农产品的期望而大量生产,当技术被农民采纳后,部分农民又由于出现亏损而放弃新品种的使用。因此,政府应根据特色农业的耕种面积给予补贴(农业规则中的“蓝箱”政策)。具体的操作可从技术引入到技术被农民采纳后的这一时期,补贴量由低到高递增,这即可避免农民受政府补贴的诱惑一哄而上,又可以刺激那些经营特色农业失败的农户继续使用新技术。这种补贴方式有利于经营形成规模,但不利于农民的收入分配,因为随着新技术的采纳,经营成功的农民将得到更多的补贴,造成贫富差距。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新技术引入初期采用。政府还可根据经营特色农业收入与以前农作物种植收入的差额进行补贴。当经营特色农业的收入高于以前的收入水平时,政府则停止对农民进行补贴。这种补贴由于对产品的价格不产生扭曲影响,因而属于“绿箱”政策。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形成规模经营。因此,这种补贴方式宜在技术引入后期使用。 5.增加科教投入,降低技术风险。科教投入属于农业规则中的“绿箱政策”的内容,被国际机构所认可。要降低技术风险,政府的科教投入可从几个方面来进行:①投资于农业科研项目,对要投入生产的新技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论证,降低新技术自身的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性。②投资于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有关部门可采取“培训先到,技术后到”的方法,派技术人员先到新技术适用农区对那里的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然后再将新技术推广到农村。③从长远考虑,应设立“地区教育基金”,提高成年人的知识水平。目前,我国投入农村的教育经费多用于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而用于成年人的农业技能培训的经费却微乎其微。“地区教育基金”可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国内各界捐助一部分、各地区筹集一部分、被培训人员自付一部分组成。这项基金专门用于培训农村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民,使他们的知识全方位地得以更新,具体操作方式可灵活多样(如请进来或送出去)。在他们成为技术人员后,再指导其他农民进行新技术的应用,促使我国西部农民知识水平有一个明显的改观。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