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铮:大豆产业 镀亮中国农业经济
发布时间:2003-08-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大豆胜似黄金将占半壁江山
——著名农业科学家、农业部原副部长王连铮访谈录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我国政府已计划采取措施,从今年9月底开始停止大豆进口。今年我国大豆进口一直保持强劲势头。目前中国质检总局在发放大豆进口许可证上采取拖延战术,进口商只有拿到进口许可证,进口大豆货船方能在华卸货。贸易商在和农业部官员会晤后表示,我国政府预期从9月20日转基因临时条例到期时起,在超过30天的时间内将会停止进口大豆的到货。据一位供职于某国际贸易行的上海贸易商表示,从9月底到11月初,预期我国不会允许进口大豆到港,以此来遏制超出预期水平的大豆进口,因为中国认为这导致大豆价格下滑,并且影响了种植者的利润。
据记者从海关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大豆进口总量达到1015万吨,同比增长211.6%。我国通常在9月和10月份开始收获新豆,届时为了支持国内价格来保护农民的利益,政府可能会推迟转基因产品安全许可证的发放。
原农业部副部长、著名大豆专家王连铮认为,在控制大豆进口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国产大豆产业,以此来保证国内市场的需求及广大农民的利益。那么,国产大豆能否撑起未来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这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本报记者于近期对我国著名大豆专家、原农业部副部长王连铮做了一次独家专访。
加速产品转化大豆可以变黄金
记者:大豆产业是一个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它等待着有竞争实力的企业来挖掘和利用,那么,如何才能将这商机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呢?
王连铮:近年来,大豆深加工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深加工产品,如大豆蛋白、大豆核酸、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大豆磷脂和大豆异黄酮等深受市场欢迎。世界大豆制品已达到1.2万余种。从大豆到分离蛋白增值3倍,再制成火腿肠增值15倍。目前,注射用大豆蛋白售价400元一支,而纯度较高的磷脂已达700万元/吨。
近期有媒体报道,被人们视为健康“保护伞”的天然维生素E、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等大豆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一年后可在中国大豆资源大省--黑龙江实现批量生产。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可使黑龙江省1/3的大豆转化增值,每年可为农户增收两亿元,户均增收1000元。
我国虽然一直是大豆的故乡,但仍以传统的加工产业如加工豆制品、食用油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我国初具规模的大豆加工企业有4300家,其中一多半是榨油企业。加工层次偏低,高科技产品少。大豆食品加工企业深加工能力薄弱,除少数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大豆综合开发利用外,全国有80%以上的豆制品企业产品仍属初级加工产品,豆渣、豆皮等副产品作为饲料原料等被废弃掉;传统、新兴和营养保健三大系列大豆食品没有形成合理规模和比例,而作为营养保健功能的大豆深加工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
有资料表明,认识误区也阻碍了大豆深加工的发展。由于没有专门的宣传,对大豆营养价值的深入认识不够,减少了市场对大豆深加工产品的选购率。我国经常食用的仍是一些传统的大豆食品,这些食品的产销形式都很落后,很少有机构和企业对此进行专门投资和研究。
我国的粮油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单个企业规模太小,数量过多,经营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产品总体质量水平和档次上不去;科技投入也少,研究开发力量弱,许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成产品实现产业化;产品的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展国际贸易的需要。
为解决大豆产业存在的问题,振兴大豆产业,让大豆变成金子。我认为首先要走“三化”道路,即生产工业化、品种多元化和经营产业化。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努力开发多种口感和风味的产品;其次,企业要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大豆食品的附加值。做好大豆的综合开发利用;还要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认证,使大豆食品向环保型方向发展,同时要促进大豆向主食产品的开发。
如何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
记者:大豆产业能否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后新形势的挑战?国产大豆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王连铮:要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我认为必须加强对优良品种的研究和开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现代基因组学研究极有可能带来一场“大豆革命”,抓住基因组学研究就抓住了未来大豆育种技术的核心。据我所知,中国科技管理部门已零星设置了一些与大豆基因组研究有关的项目和课题,但缺少一个专门组织以及系统完整的计划,这是中国在该领域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所在。
美国大豆联合委员会两年前发布了大豆基因组白皮书,同时启动一项大豆基因组研究计划。美国科学家认为,大豆改良的关键在于技术上的革新。
中国全国性的大豆研究计划已进行了18年,主要以提高大豆脂肪及蛋白质含量为目标。研究人员育成388个新品种,其中包括油脂含量达23%、蛋白质含量达47%的优良商用品种。
多年来,我国大豆改良研究进展显著,但与国际大豆发展和中国自身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产量提高的关键是品种的遗传基础,改进大豆生产技术必须首先发展遗传改良研究。所以我认为,国家应鼓励发展具有自主育种体系的国营或私营种子公司,逐步将主要大豆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销售纳入种子公司的渠道,形成新的种子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围绕大豆遗传改良建设起一支育种、资源、遗传、生理乃至农业机械相互配合,交叉渗透的研究队伍。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表明,目前美国大豆的年产量居世界首位,达7000余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50%,而我国却已由世界第一退居第四。中国已由传统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大国转变为大豆进口国。鉴于此,中国要恢复大豆出口大国的地位,关键在于抓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对国内市场而言,一是要根据大豆的品质,分类种植和收购,以提高大豆质量;二是通过开辟国际市场,引导农民增加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从国际市场来看,近几年来,随着欧盟境内各种食品丑闻不断发生,欧盟、拉美等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严。这正是扩大我国大豆对欧洲、拉美地区出口的好机遇。首先,由于疯牛病病毒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动物肉骨粉。因此随着西欧、拉美许多国家相继发现疯牛病,一些国家已禁止使用动物肉骨粉饲料而改用植物粉饲料,这使豆粕及相关产品备受青睐。其次,人们追求自然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当前,一些欧盟商人已开始关注中国农产品。他们认为,由于技术原因,中国的一些产品仍大多属于自然生长和生产,没有受到以上这些现代病情的危害。所以说,这也正是扩大我国大豆在欧盟市场份额的大好时机。
如何看待大豆产业发展问题记者:近年来,我国大豆进口猛增,大豆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到底如何看待大豆产业发展问题?我国大豆种植业到底有没有发展前途?
王连铮:大豆原产于我国,发展大豆产业对我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首先,大豆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大豆是非常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食用油资源,也是一种潜力大、功能全的作物。大豆蛋白加工领域是大豆精深加工中极有潜力的领域,产品也大多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大豆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特殊功能作用的生理活性物质,如磷脂、异黄酮、乳清蛋白、维生素E、低聚糖、大豆纤维等。这些物质的开发利用,也是大豆精深加工的重要领域。特别是大豆磷脂被誉为“大脑的食物”、“血管清道夫”、“可食用的化妆品”、安全有效和无毒副作用的天然营养保健品。异黄酮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等。大豆还正被广泛应用于包装、化工、环保、军事、医药、纺织服装、航空、航天等领域。其次,大豆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具有重大营养保健价值的生活必需品。大豆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植物蛋白营养来源作物;豆油则是国人主要优质油脂营养来源;豆粕是我国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另外,种植大豆是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特别是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涉及4000多万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发展大豆产业有利于东北、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未来农业经济发展中,大豆产业将会占半壁江山。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大豆蛋白占世界作物蛋白的64%,大豆油产量占世界食用植物油的32.5%,居首位。近10年来,全球大豆需求的增长是玉米的2.1倍。根据美国大豆协会的预测,2011年全球需求量将达7000万吨。
我国发展大豆产业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大豆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和条件改进的空间大,提高单产的潜力大。2002年,农业部、原国家计划和发展委员会等在东北地区组织实施的1000万亩高油产大豆示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亩产达174.7公斤,平均含油量为20%。我国应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制定大豆产业政策;制定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在巩固发展东北大豆生产的基础上,加快黄淮海、南方等地区大豆生产发展步伐;应以大豆品种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及其推广体系为核心大力发展我国大豆科学技术;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中心,发展订单农业,加速产业化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户、龙头企业、银行联合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业务,最终使农民实现“先卖豆、后种地”,做到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结构。只要采取得力措施,我国完全有能力把大豆产业培育成为优势产业,并恢复为世界种植、加工和出口强国。
另外,我国主产区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迅速,产业化前景广阔。随着大豆产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一批以加工国产大豆为主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使大豆种植、加工和销售的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豆发展模式,为整个农业体制改革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这种模式的内涵是以较大经济实力的加工龙头企业为中心,通过订单农业与农场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大连华农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成为了第一批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
“转基因”对国产大豆有哪些影响
记者:“转基因食品”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经潜入我国寻常百姓的餐桌。据了解,目前我国餐桌上有50%以上的大豆色拉油属于转基因食品,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其他进口转基因农产品。请问,转基因对我国大豆产业的发展将会有那些影响呢?
王连铮: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措施,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签管理,这也是为了保障我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当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隐患还没有定论。欧盟国家、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了进口限制,同时要求进口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贴上标签,以便消费者自行选择。
据我所知,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呈直线上升,成为大豆进口大国。海关的统计数据表明,去年进口大豆高达1040万吨,专家预计今年进口大豆将超过1400万吨,这一数字与我国自产大豆数量相当。我国进口大豆主要来源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3国,而这3个国家的出口以转基因大豆为主。据最新统计,美国目前大豆种植面积中,转基因大豆已经占到75%。
转基因农产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基因重组方式,定向改造农作物的基因,以达到抗病虫害以及增产增收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至今,全世界部分国家的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
由于国际科技界对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尚有争议,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对转基因产品进行了审慎的管理。尤其欧盟各国,要求食品中含有1%的转基因产品都必须标识。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并正式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要求进口转基因食品也须贴标签。
虽然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但我国自产大豆还全部是传统的非转基因大豆。国际上非转基因大豆的价格一般比转基因大豆高出15%至20%。因此,我国大豆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不过,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转基因产品进行鉴别,致使部分产品出口受到影响。例如,不久前,一批王致和豆腐出口到韩国受拒,重要原因就是没能证明是否属于转基因食品,而韩国要求转基因食品必须贴标签。
这样,对现有的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鉴定就迫在眉睫。只有尽快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才能保障我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同时也使我国自产大豆在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下,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我在很多的专门会议上不止一次强调过,我国应大力发展自己的非转基因大豆的生产。目前,农业部已经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全国的大豆生产面积正逐年扩大。其中,我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近4年大豆面积增长1000多万亩,产生了“九三油脂”等知名的绿色有机大豆品牌。
政府将大力促进大豆生产
记者:在现有条件下,国家控制大豆进口后,国产大豆生产能力能否扩大,能否满足国内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王连铮: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是未来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预计将减小,因为中国将挖掘其大豆生产潜力,利用其非转基因作物的优势。
前不久,中国的农业官员和政策顾问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全国座谈会上说,中国有能力通过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来大幅增加其大豆供应量。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政府支持性政策适当,中国还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非转基因大豆出口国。
据海关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年大豆进口量都超过了1000万吨。而据我们了解的情况是,中国陆地和水生动物饲养行业的稳定增长将使2006年中国大豆需求量达到3400万吨。几年来,中国一直把重点放在例如大米和小麦等谷物的生产上,而没有重视大豆,从而导致大豆生产的投资低、科学研究落后。因此现在大豆供应正在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促使我国政府开始慎重地考虑大豆政策问题。前几天,我给温家宝总理递交了一份关于发展大豆产业的建议书,我想相关政策将会陆续出台。
我认为,如果政府适度地重视大豆生产行业,中国很容易就能扩大其大豆播种面积,种植更多的蛋白质和油含量及单产水平都较高的大豆。由于自然条件优越,中国东北和黄河及淮河流域成为众所周知的大豆生产“黄金区”。在未来的国产大豆发展计划中,我国的大豆播种面积将从目前的900万公顷扩大到1300万公顷,从而使豆夹增产7000万吨。至于高油大豆的生产,去年在我国东北地区试点的结果显示,黑龙江省生产的大豆含油量达到了22.3%,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除了扩大高油大豆的播种面积外,我国还可以大幅提高其大豆单产水平。去年我国的大豆单产为1620公斤/公顷,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340公斤。
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对其大豆出口实行巨额补贴。与美国不同,我国实际上没有给予大豆任何补贴,相反,税收和其它不合理措施却提高了大豆生产成本。在这一点上,我国政府也将会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努力扩大生产,再加上政府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实行政策和财政支持,将使中国到2006年将大豆产量增加到至少3600万吨,从而很容易满足国内需求。
“内补外调”给国产大豆更大的支撑
记者:前不久,在很多媒体上关于国产大豆的报道时,都提到“内补外调”这一说法,请问,什么叫“内补外调”?它对国产大豆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
王连铮:所谓“内补”,就是加大对生产的补贴力度。应当充分利用WTO规则,对大豆生产给予各种支持,尤其是增加绿箱政策支持。据我们计算,在东北地区每年补贴3000万亩,包括良种补贴、机耕补贴、农技推广补贴,一年花10亿元,单产提高20公斤,可使农民增收上百亿元,节省进口外汇几十亿美元。补贴大豆生产环节,符合国际惯例。其他大国对农民也是这样做的。政府补贴生产环节的目的是稳定面积,提高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发展。
“外调”就是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统筹产业发展,为大豆产业创造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如建立大豆加工、贸易新秩序,解决大豆的收购资金问题,解决大豆运输不畅问题,对大豆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产业协会、期货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给予支持等等。更多的工作是统筹,是各个部门将已经制定的政策在新的形势下进行调整完善。
针对我国近年来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引起的经济格局激烈动荡以及中国大豆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有关部门和地方正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恢复发展我国大豆生产。
自2001年以来,农业部在对东北大豆主产区进行调查研究在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振兴发展计划》。这个发展计划的主要思路是以提高品质和单产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我国大豆的市场竞争力。2002年,农业部开始实施《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在东北地区安排了1000万亩高油高产大豆示范区,平均亩产量达到了174.7公斤,比非示范区提高30.7公斤;含油率抽样检测为20.65%,接近进口大豆,比非示范区大豆含油率高1-1.5个百分点;粗蛋白含量39.68%,高于进口大豆;平均亩效益比非示范区增加37.5元。
示范项目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高油大豆良种推广补贴、免征大豆和豆粕运输的铁路建设基金、增加龙头企业信贷支持等政策也开始实行。
国家的这些政策支持,对我国大豆产业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但要提高国产大豆竞争力,实现大豆产业的发展目标,需要长期努力,一些有效政策措施必须有持续性,尤其针对当前形势,有的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从近两年出台的政策看,对大豆产业发展最具推动力的是高油大豆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为了实现大豆振兴发展计划“五年打翻身仗”的目标,今年的示范面积扩大到2000万亩,国家财政安排了两亿元补贴资金。
因此,当前需要弄清的问题是要不要对大豆生产给予支持?大豆在我国历史上一直作为粗粮杂粮而不被重视,使得长期以来大豆生产的步伐跟不上大豆加工业的发展。
当我国遍布了外资、合资的使用进口先进压榨设备的企业时,他们只能使用科技含量与之相匹配的进口大豆。但我们支持国产大豆生产的理由在于另一方面,即我们有巨大的食用大豆消费与非转基因大豆制品市场,以及大豆主产区农民别无选择的生产条件。这些是我们自己的现状,发展了就是优势,不发展就一无所有。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资金投入到加工项目,现在,社会资本已经将我国的大豆加工业扶持起来了,我们应及时调整资金投向,加大生产环节投入,以缩小生产与加工业间的差距。因此,在进口大豆冲击下,我们应该统一认识,支持国产大豆生产不动摇。
背景链接:
转基因大豆
世界上最早将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作物增产实验的是美国烟草种植业,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而转基因大豆的商业种植则始于1993年前后的美国,并迅速扩散到阿根廷、加拿大和巴西等国。欧美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出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考虑,先后对转基因进行立法。我国于1996年7月10日由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管理实施办法》,2000年6月6日,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7日,我国正式出台了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具体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已于今年的3月20日正式施行。
背景链接:黑龙江大豆产业浮出水面
黑龙江省是全国大豆的重点产区之一,在全国和东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黑龙江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方案》。在稳定大豆面积的同时,计划“十五”期末,力争使大豆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为保证“大豆振兴计划”的顺利实施,黑龙江省己成立了“大豆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省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到“十五”期末,每年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良种化工程资金、绿色食品开发资金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资金中拿出5000多万元用于扶持高油、高蛋白大豆基地建设。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有关大豆生产专家和技术人员已编制了高油高产大豆生产技术规程,并发放到基地农民手中。
在抓好专用大豆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将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选择生态环境好、生产潜力大的地方,集中建设大规模的无公害、绿色大豆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中,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规程,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无公害、绿色大豆生产基地的物化投入,严格执行标准,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加强对无公害、绿色大豆生产环境的监测管理,逐步把无公害、绿色大豆生产引向高标准、高质量、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前黑龙江省已有14个省级大豆龙头加工企业,大豆产业化经营已达到20%。黑龙江省将以14个龙头企业为重点,在资金、扩大生产能力、开发系列产品、培育优势产品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增强龙头企业开发市场和牵动大豆基地的能力,推进企业与农户(场)间的订单对接。组织引导农民根据企业的需求种植相应的专用大豆,引导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