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物流业连锁经营蕴藏着巨大商机
发布时间:2003-09-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我们那里卖农药化肥的哪有这样漂亮的店,村里卖农资的都是乱七八糟地往门口堆上一堆,卖完了再上货。”来自安徽宿州的农民赵恒站在中化集团化肥公司设在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贾庄的农资连锁店里,笑着打量着这个“新鲜事物”。
其实从去年开始,农资流通业的战场就悄悄地从上游的进出口公司货源之争发展到二级批发商的价格大战,并一步步向县城的连锁店甚至乡镇、村的基层店转移。零售行业实际运行表明,单个企业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生存发展空间的,只有采取连锁的方式,达到规模经营,才能取得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农资流通业的零售市场也不例外。于是,今年春夏,又有更多的资本和人员加入到这场竞争中。发展农资流通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已经俨然成为各大农资流通集团、生产企业拓展下游市场的主战略。
农民:能在农资连锁店得到啥实惠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周声涛认为:“农资流通业的竞争是件好事情,我们欢迎竞争,也欢迎合作,毕竟在竞争中得到实惠的是农民。”
按正常年景计算,一亩地的化肥、农药投入约200元,土地和农机投入也超过100元,但实际上一般农作物的亩产总收益却不超过600元。除去人力投入外,农民在生产资料上的投入占到日常消费总量的2/3甚至更多。农民本身就不富裕,如果再受到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侵害,那日子就真的不好过了。
农资连锁的经营模式能够在3个方面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首先,连锁业态统一的进货途径,有利于规范流通秩序,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假冒伪劣产品从中间环节的流入,保障农资产品的质量;其次,由于连锁经营企业实现了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减少了流通环节,提高了流通效率,并在进货渠道上达到了规模经营,所以有效地降低了农资商品的价格;其三,连锁店的出现还可以加强农资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由于大部分农资连锁店都设有农业技术服务环节,所以很多农民现在不仅知道自己种的田究竟应该施什么肥料,而且知道应该施多少,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农民投放生产资料的科学性,减轻了不合理支出构成的负担。
农资流通企业:摸着石头过河
目前,供销系统正在全力整合各地农资网络,力求提高在价格和质量上的竞争实力。其中,系统内的“苏农”连锁店已经在江苏省的农村集镇建立了4个控股公司、28个分营店、280多家连锁店,农资供应遍及全省各地。“十五”期末,“苏农”连锁网点将发展到500多家,年经营规模将突破16亿元。
截至2002年底,我国最大的化肥进口商---中化集团化肥公司在全国14个重要农业省份建立了15家分公司和89家分销中心,销售模式也由传统批发逐步转向基层零售配送,县镇级客户数量占到总客户量的70%以上。
北京德农农资超市有限公司开办的现代模式超市以山东寿光为中心,规划了50家农资连锁店,从2002年10月底陆续营业,并打算在未来5年内扩展到全国10个农业大省。
全国上下,特别是农资流通业内已经把连锁经营当成转化机制促发展的“良药”,然而连锁业态在实际推广中的情况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首先是资金问题。连锁店从无到有,直至形成一定的规模,获取规模效益,需要连锁总部进行大量的前期资金投人,从而实现通过大规模采购降低营销成本连锁经营目的。所以说没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是很难进行连锁经营的。供销系统整合现有网络,中化集团化肥公司和各种民间资本设置下游机构都需要大笔的资金。现在有很多民间资本都盯着农资市场,寻找好的时机进入连锁流通体系,这既是资本市场和流通企业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此外,扩张速度和管理水平也很重要。其实,从2000年6月开始,金色谷集团就涉足了农资连锁零售业,但是由于他们选择的经营地点不是很集中,扩张速度也不是很快,所以,虽然在河北等地打响了连锁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并没有出现占领更大市场的局面。农资产品包括的范围很广,不仅是种子、化肥和农药,还有农机具、农膜等,这些商品有的技术含量高,易磨易损,售后服务麻烦;有的商品季节、地域性强,这都给连锁经营中的货品管理、仓储、运输、销售、服务等业务环节带来很多挑战,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也将会加大经营成本,增加经营风险。
以价格管理为例:能够实现大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的价格统一一直是各种农资连锁店竞争的"招牌",但在一些基层店里,这样的规定却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因为农资产品与一般超市里的日用消费品不同,它不仅有淡旺季的区别,而且即使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由于种植农作物的不同,化肥和农药品种的供需状况也不相同,这就需要连锁企业不断探索建立一个适合农资经营的价格机制。
品牌塑造和推广也很重要。质量和价格才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至于买谁的商品往往并不固定。一些个体经营业者就是利用了这一点。他们卖的农资产品常常价格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真正树起自身的品牌形象,这些都是农资连锁经营者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县乡政府:创新流通体系
农资流通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流通企业的战略调整,各地市县政府的职能也应该有一次转变。
市场没有放开前,政府是供销农资部门的“保护伞”,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专买专卖;市场放开后,政府又往往成了那些饱受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害的农民的“投诉站”。而现在,面对着已经建立起来的,或是正在建立的农资连锁机构,很多县乡政府本着发展农村经济、创新流通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的想法对这个“新生事物”抱着积极态度。但是由于化肥等农资产品的税收直接流向国家,而不是地方,所以当地政府在税收方面没有多少“实惠”,为了保护当地已有农资经营者的利益,少数地方政府就在连锁店的推广中设置了障碍。
生产要素市场是引起城乡关系、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各级县乡政府如果能够以农资流通业的连锁经营改革为契机,加快基层市场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就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
连锁店和超市都是零售经营业态,这也是农资流通业发展的方向。然而,农资流通业并不是一“超”就灵,一“连”就赢,所有流通形式都必须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流通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们的农资流通企业要做的不是盲目上马大超市,而是踏踏实实地把一个个基层连锁店办好。
农村物流业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农资产品流通的连锁变革仅仅是市场启动的开始。等待我们的,是充满机遇的挑战。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