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农民就业和农地流转与农村社会进步的关联性分析

    发布时间:2003-09-1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陈沫 摘 要:农村社会进步的经济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社会进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就业和农地流转,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进步也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农村社会进步的经济基础是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社会进步又对农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保障作用。马克思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民在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着手研究和发展其他社会事业。我国粮食主产地区的农村,也是在基本解决温饱以后,才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步伐的。在温饱向小康发展过程中,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小城镇建设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出现了比以往更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农村社会进步的发展,对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不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农村社会进步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与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关系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就将失去发展的基础。我国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非常重视,特别是改革以来,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并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推动其发展。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也是这些措施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它们不直接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生促进作用,但却能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1.有利于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可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这就为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积累了资金;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能使农民在文化教育上进行更多的消费,使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而且,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其他城镇居民不具备的天然条件。这些新的城镇居民必然同农村、农民发生紧密的交往,在与其交往中,将城镇的较为进步的文化教育理念、文化知识水平传给农村和农民,使农村、农民的文化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其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将城镇中积累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粮食主产省已经出现很多农民企业家在农村投资办学、办农村广播和电视、办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团体等现象,既促进了农材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2.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从需求角度看,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加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民渴望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为了有机会进入城镇非农产业就业,多数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主观愿望,他们除自己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将自己的子女送去读书,最低获得初中文化程度,有条件的读高中或升入大专院校。这种对文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为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提高创造了关键条件,是其提高的根本所在。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刺激了这种内在的需要,并随着深入推进和发展使这种需求越来越旺盛。 二、与农村科技事业发展的关系 农村科技事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农村科技事业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农村科技事业有着一定的关联,粮食主产省表现得更为明显。其主要关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增加科技投入。农村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投入的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一直处于低水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2%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4.8个百分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科技投入几近空白,使国家投入的主体作用和效益受到影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得到稳步发展,但劳动剩余价值仍然很小,农民几乎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科技事业中。提高劳动剩余价值的重要措施,一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搞好农地流转使土地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最可行措施。换句话说,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获取规模效益,创造更多的劳动剩余价值,可以使农民有剩余资金投向农村科技事业,从而增加农村科技投入。 2.可以间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始终保持在30%~40%。投入大量资金发明的农业科技成果只有三分之一用于农业发展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浪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农村实际需求不符合;二是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三是农民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迫切,这三项主要原因都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有一定的关系。其一,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农村实际需求错位,一方面是科研人员没有深入农村,不能很好地研究和掌握农村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农民囿于在农村、农业的范围内,缺乏与城市、工业的联系,缺乏与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的沟通。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的发展,则有利于农村、农业和农民与城市、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的交流,也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其二,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转不好,特别是基层科技推广机构缺失,主要是缺乏推广资金,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的发展则能够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使农村科技推广资金增加,从而满足农村科技推广的资金需要。其三,农民对科技成果需求不迫切,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经营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能够扩大经营规模,使对农村科技成果的需求成为可能。 三、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生态环境优化,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研究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就是要找出他们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和重点,以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生态环境改善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轻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随着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在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我国十个粮食主产省2001年人口达到6352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49.8%,农村总人口也在50%左右。众多人口聚集在农村,不仅造成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土地的理化条件,而且使土壤、水源、空气污染严重,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的发展,则可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城镇,无疑可以减轻农村人口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是当前解决农村人口众多的最佳选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软着陆”办法。这种转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农民素质较低,不可能一下子大规模转移到城镇;二是渐进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逐渐转移,将使农村人口平稳进入城镇,不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 2.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二是治理农业污染,三是建设生态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关系密切,一方面农民就业,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农地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治理农业污染与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也存在关联,农民就业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无疑可减少对农地的污染;农地流转形成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则使农业污染的治理更加有效。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更离不开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工作的开展,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土地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态势。 四、与小城镇建设的关联 在农村发展小城镇,不仅能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发展。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小城镇建设的关联,主要反映在同小城镇发展组成要素的关系上。 1.有利于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农村小城镇通常是以非农业人口数量为建镇标准的,非农人口的数量就成为小城镇的中心指标。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就为城镇中非农人口的增加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小城镇人口的增加,搞好农民就业和农地流转是最好的推进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是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步的,小城镇发展速度是与农民就业工作强化同步的。我国小城镇发展已经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一亿人以上,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紧张的状况。 2.有利于小城镇建设资金的筹集。虽然小城镇的技术含量和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大中城市,在小城镇中安排一个劳动力只需大城市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但仍然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支持。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可提高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提高了,出现了剩余,才有可能投到小城镇的建设中,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农民转移到小城镇,本身就为城镇带去了人力资本和相应的资金,而且,通过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也为小城镇建设集中了大量的投资。 五、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联 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农民收入增加的关系,我们在前面已经阐述过。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宗旨,是重视农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农村生活水平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准,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也主要反映在消费水平上。而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的发展,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可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奠定稳固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在城镇“打工”的农民,不仅从城镇带回了“打工”收入,而且带回了新的消费观念,对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亦有促进作用。 2.有利于农民的脱贫。农民的脱贫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的大事。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同农民脱贫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农民脱离贫困线。一般来看,去城市“打工”的农民,一年至少收入3000元,按四口人算,人均750元,仅这一项收入就使农民脱离了我国规定的625元的贫困线。农民就业及农地流转无疑为农民去城市“打工”开辟了通道。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就业与农地流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提高了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从而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脱贫步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