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业部门五措并举确保农民增收目标
发布时间:2003-10-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今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正声书记、清泉省长及道坤副书记、友凡副省长,对农村税费改革、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重大问题都亲自过问、亲自调研、亲自部署,特别是正声书记经常深入农户、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省直涉农部门齐心协力,整合资源,合力支农,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具体增收措施来讲,全省农业部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促进调整增收。
一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多宜性的生产特点十分明显。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优的做大、特的做精,我们在认真实施好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的同时,从湖北实际出发,制订了《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重点发展中国香稻、专用小麦、优质棉花、双低油菜、三元猪、名特水产、精细蔬菜、柑桔、速生林等九大优势产业和魔芋、中药材、芝麻、蜂产品、食用菌等九大特色产品,明确了主攻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已以省政府的文件下发。今年重点启动了蔬菜、水产、魔芋和黄姜板块基地建设,历经半年的努力,已初步建成两个百万亩连片不断线的蔬菜、水产板块,实现了以户为单位的适应性调整转向以县市为单位的区域性调整,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调整品质结构。继续实施农业优质工程,推广优质新品种和保优种养技术,优质农产品有新的发展。以中国香稻为主的高档优质稻发展到300万亩,扩大80万亩;专用小麦480万亩,扩大30万亩;精品瓜菜260万亩,扩大60万亩;优质三元猪、波尔山羊、江汉鸡等名优畜禽出栏量比上年增长10%;黄颡、黄鳝、河蟹、鳜鱼等名特优水产品放养面积474万亩,扩大114万亩。特别是双低优质油菜发展到1650万亩,优质率达94%,农民今年靠发展优质油菜人均增收20多元。
三是调整品种结构。年初,我们发布了主要农产品供求形势、价格行情、市场预测信息,引导农民调整结构。全省粮食面积稳定略减,经济作物继续扩大,草食畜牧业和特种水产养殖发展势头看好。预计全年粮食面积5336万亩,减388万亩;棉花扩大102万亩,达到532万亩;蔬菜158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中药材扩大15万亩,达到135万亩;魔芋扩大5万亩,达到50万亩;奶牛、山羊饲养量增加,增幅在10%以上;鲟鱼、长吻鱼危、鳝鱼、河蟹等特种水产品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改善进城务工环境,促进打工增收。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决定》(鄂发〔2003〕2号)。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统称为“湖北居民户口”,今年已在部分城市试点,明年全面铺开。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取消不合理限制和收费,为加快农村劳力转移,消除了户籍制度的制约和政策障碍。特别是“非典”过后,在帮助农民再次外出务工经商上,我们主动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组织农民工就近投入到当地农业项目和六小工程等建设项目上来,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返乡民工发展见效快的种养业项目,尽可能多地为返乡民工提供当地就业机会。二是6月份我厅发出通知,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进城寻求务工就业门路,帮助农民工尽快返城。三是配合劳动、教育等部门,积极开展再就业培训,充分发挥全省现有劳务输出基地的作用,抓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使农民工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截止目前,全省返乡农民工绝大多数已重新返城找到了工作,还有些地方外出外出务工人数比“非典”前有所增加。据我们对10个县市、13个乡镇、15个村的32个村民小组的典型调查,32个村民小组共有劳动力4077人,今年年初外出打工156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8.4%,比去年增加47人,增3.1%;“非典”期间返乡300人次,占外出打工人员的19.2%,这些返乡农民工带回现金34.86万元,人均1162元;目前已有257人陆续返城打工,占全部返乡农民工的85.7%,还有60人准备在近期返城打工。32个村民小组全年外出打工人数将达1581人,比去年净增64人,增长4.22%。去年全省外出打工农民约510万人,据此推算,今年总人数可达到531.5万人,比去年增加21.5万人。
三、加强产销衔接,促进流通增收。
我们把搞活农产品流通摆在首位,以流通促生产,促进流通增收。一是出主意、当参谋,省政府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对整车运输本省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车辆,路桥费减少40%。二是积极推进产销衔接,举办农产品产销衔接会,组织龙头企业、各类运销实体与基地、农民对接。1-6月,我们农业系统组织各种农产品产销衔接活动16次,签定产销合同29.5亿元。三是针对今年“非典”疫情对农产品流通造成的影响,及时向全省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发出公开信,倡导兴办流通实体,引导农民进流通,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按照“民建、民营、民管”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销协会、产销联合体、经纪人队伍等组织,一头紧连农户,一头紧连市场,既可以搞活流通,又可以让农民从事流通增加收入。据摸底调查,全省各地流通中介组织达到2万个,专业和兼业从事农产品流通的农民350万人,比去年增加20万人。最近,我们正在抓紧筹划农产品网上展销会,促进农产品深购远销,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卖个好价钱。
四、认真落实政策,实行减负增收。
今年我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出台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的硬措施。在“多予”上,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今年启动的蔬菜、水产、特产品基地建设。安排33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农业排涝用水负担过高的问题。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每个乡镇的书记、镇长每人每月补贴200元,激励他们安心工作;省计委安排47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省政府从粮食风险资金中,拿出9000万元直接贴给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在“少取”上,省财政增加对各地转移支付4000万元,减免各地农业特产税上交给省里部分,减轻农民税负。同时,出台了规范涉农收费的四项硬规定:即没有批准的涉农行政性收费一律取消;政府基金项目在乡镇一律取消;1997年以后出台的(批准的)专门面向农民收取的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基金项目一律取消;在农村的各种集资、摊派、达标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另外还有部分地方取消了“一事一议”,两工比上年减少5个;在“放活”上,根据省委、省政府年初作出的《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省直公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交通、农业、科技、教育、建设、财政等部门结合各自的职能,出台了改革户籍制度、开辟绿色通道、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环境、放活农业科技人员、促进小城镇建设等配套文件,为农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搞活提供政策环境。
五、切实抓好防灾抗灾,促进减灾增收。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我省按照中央和农业部的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科学防灾抗灾,切实降低灾害损失。
针对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我们坚持两手抓,确保防非抗灾和发展农村经济两不误。及时成立农村防非和抗灾生产两个工作专班,先后组派工作组20多批次、100多人次,深入农村,指导农民科学防非、科学抗灾。全省农民确诊非典病例为零,返乡的137万农民工确诊非典病例2例,基本没有扩散。组织3万多名防疫人员,下发常规疫苗4.1亿头(羽)、五号病疫苗5332万毫升、消毒药品4.2万吨,畜禽防疫注射率95%以上,重大畜禽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组织植保人员及时发布病虫信息,指导科学防治,协调加工企业直接到基地和农户收购产品,挽回小麦损失23万吨、油菜籽损失23.8万吨;组织联合收割机9762台,抢收抢脱小麦430万亩,占小麦面积47.5%,为农民节支增收1亿多元。在遭受梅雨期间大范围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我们及时下发了抗灾生产指导意见,并组织干部、专家深入灾区指导农民科学抗灾,对绝收田块及时进行了改种补种。
针对高温暴旱灾害,从7月下旬开始,我们就高度关注高温热害对在田作物的影响。8月上旬,我们组织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到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高温期间的中稻抽穗情况;8月11日,专题向省政府反映了有关情况,16日省政府在潜江召开了中稻棉花抗灾田管紧急工作会议,提出了相应对策,并组织受影响地区的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面对面向农民做宣传解释工作,并指导农民尽可能地采取措施,予以补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9月5日,我们再次组织武汉大学、华农大、湖北大学、气象局、省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分别到黄陂、咸宁、新洲、孝感等重灾区进行田间鉴定。同时,我厅组织5个调查组再次到重灾区进行查灾核灾,力求做到客观准确地掌握灾情。9月10日,省政府召开了中稻受灾地区社会稳定工作会议,通报有关情况,统一思想,研究对策措施,动员全省上下合力做好工作,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确保农村稳定。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