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10-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据中国科学院网报道,菌根性野生食用菌由于其共生的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实现可持续利用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和创新研究的焦点。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实施的 “菌根性野生食用菌乳菇(奶浆菌)人工保育促繁增产技术示范基地” 科技扶贫项目,自2001年启动迄今,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大胆创新实践,继2005年在云南省思茅澜沧县谦迈乡种植基地取得初步效益的基础上,今年又迎来了出菇的第二个丰产年,基地种植槽(2×0.2平方米)内多汁乳菇(奶浆菌)的子实体(菌体)成丛连片出现,多达28个。村户售菌收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多元。
近期,有关科技人员前往种植基地进一步进行了考察,分析制作了子实体标本,采集了菌根及DNA等样品用于室内分析研究,其间,在澜沧县勐朗镇两个自然村又种植200亩示范地。该县科技局和科协要求课题组近日再提供种植菌种菌剂300亩,计划近期内实现种植500亩的种植计划。
根据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课题组计划于今冬、明春及夏初分批开展有关基地维护与管理的人员培训工作,把实用知识和技术交给农户,为逐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栽培种植,为实现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和持续发展、永续利用奠定得知识基础。
责任编辑:紫晴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