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蘑菇带富新洲人——新洲徐古镇蘑菇专业考察记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湖北省新洲徐古,山多地少,湖北百家贫困乡镇之一。
      10日清晨,徐古农民周盛红照例在蘑菇大棚里忙碌。这个92级的江大农学系学生,放弃南方工作回乡务“菇”一年,收入1.7万元,是徐古人的“美谈。”
      1996年毕业,小周“南漂”。2003年偶回家乡,震撼于村里种菇的火荼之势。
      这时的徐古,专业种菇者过万,12个运输大户专车运菇,省内外经销商坐地收购,5个菌种厂供种,信合、保险公司专业配套。
      “这是个成熟的产业。”小周很快建起大棚。
      当初不知蘑菇为何物,后来大批徐古人成了种菇的行家里手。走在田间地头,与他们攀谈,你会发现,红火的产业链背后,有一条“服务链”,用菇农的话说,这是一条真金实银的服务链。
    (一)
      追溯徐古种菇史,周岩村农民徐启利算是第一人。
      谈起7年前种菇的起因,徐启利感喟“冒了好大风险”。
      徐古镇4.2万农民守着3.6万亩“薄地”,加上地方偏远,招商引资不便,生活困顿。
      1997年,镇干部到福建考察。当地农民种蘑菇,一年两季,纯收入超过万元,高的可达十几万。
      同比漳州,徐古种蘑菇有优势:稻草、塘泥、谷壳等原料来源丰沛,人手随处可找,再加上种植技术不难。决定引进。
      种菇好,只是没人报名。
      正巧,徐启利正跟着福建师傅学种菇。几个镇干部一琢磨,凑出2.5万元,交给徐启利:“你做示范,亏了不要你赔”。
      徐启利盖起4座大棚。一年内,投资全部收回,干部的钱也还上了。
      很快,徐启利那个村,100多个大棚建起来,“蘑菇伞”在徐古四面开花。
      种菇人多了,旺季时一个棚子要请20多个工人。现在,每逢种菇两季,徐古到处缺人手,繁忙景象透出快活。
    (二)
      少数人家种菇,然后进城“提篮小卖”,卖得顺当。徐古人大规模种菇,销路就难了。挑着蘑菇,农民来到镇政府,“干部得想点办法啊”。
      32个镇干部揣着紧急印制的蘑菇小广告,连夜进城,驻扎武昌。白天,兵分几路撒出去,向一些大专院校、大企业的食堂推销。深夜,武泰闸批发市场经营时段,他们蹲守推介。
      镇委书记吕文洲记得很清楚,整整一个月,住在武泰闸旁的一个招待所,每铺每天10来元,清晨才能上床眯一会。
      终于,武泰闸“开闸了”。一个精明的业主免费提供摊位,让菜贩试卖徐古菇,新鲜蘑菇慢慢“烤热”市场。
      尽管价格不便宜,每公斤接近10元,可回头客不断涌来。不久,一个双胞菇专营市场自发形成。
      如今,外地7家、本地4家,经销商上门收购徐古菇,农民常常地头做生意,连续数年,不再愁销路。
    (三)
      徐古镇现有5个菌种厂,农民都买本地种,“走到今天这一步,有过血泪教训”。
      种菇起步阶段,菌种主要外采。1999年9月15日,镇干部开车到浙江买种。当年碰上“秋老虎”,每天温度都在30摄氏度以上。
      还没有足够经验的徐古人,沿途只知道浇水给菌种降温。回家打开车门,菌种死了大半,损失25万元,“这全是农民养命的钱,搏命的钱”。
      心中好似滚油煎,镇干部脸上还得显着平和:“乡亲们别慌,菌种保证很快能到。”
      干部们四处借款,3天后再次上路买种。这次,上下用冰块封严实,菌种成功护送到家,进了菇农大棚。
      吃过一堑,徐古镇下决心自己育种。次年3月,镇里投资,动建菌种厂,华农60多岁的老专家被聘为育种高参。
      7月就是育种期。工厂还没建好,育种室提前设在加工厂总经理陶双球家里,华农专家也栖身于此,一住半月,保证关键时刻专人看护。
      8月,菌种长大,陶双球家放不下,镇里租间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安置种子。9月,菌种发育成熟,可向村民发售。
      这一年,一些农民土方育种失败了,菌种厂及时补缺。
      农民算帐,买镇里的,购种1瓶1.5元,比买外地种,成本减少一大半。现在,3成农民掌握专业育种技术,在家育种,还输出红安、麻城。
    (四)
      鲜菇难以长期保存,采摘就要上市。一旦货源充足,容易跌价。顾及这层忧虑,2001年徐古镇建起一座加工厂。当年,蘑菇又是大丰收。加工厂按2.4元/公斤收购,农民嫌价格低,一气拖了40车到武泰闸卖。刚下货还能卖1元钱左右,20车以后价格降到4角钱一公斤。农民赶紧往回跑,余货卸到加工厂。
      2002年,尽管农民没有签合同,加工厂仍按保护价收购“卖不足价”的蘑菇。
      加工厂负责人笑称:“我们一个是做正常经营,再一个是做政府调控,帮着村民赚钱。”
      目前,徐古村民自办的加工厂也不少。那个盖全镇第一个大棚的徐启利,现在基本不种菇了,集中精力育种、加工。他的加工厂近400平方米,年加工盐渍菇100多吨,一吨赚200元,远近邻里的剩余鲜菇,他都乐意消化。
    (五)
      镇委书记吕文洲说,7年间,焊接到“蘑菇服务链”上的节点步步延伸。
      蘑菇能种能销,没钱扩产,农民犯愁。干部上门拜访农村信用合作社,提出以镇政府名义担保,信合发放小额农贷。信合做了调查,答应了。
      发放手续简单但也复杂。信合社主任石东手持一册专门造好的“大棚表”:一个搭棚申请旁,画出地点图,记下修建时间,石东再亲赴现场点数。开工一个,图表上画圈一笔,贷款马上下发,农民平均“融资”8千至1万元。
      手中有“粮”,还得有技术,农民心里才不慌。每年7月育种期,镇里都组织技术培训,200多人的教室总是挤得走道也要摆凳子。当然没有空调,电扇呼呼地吹风,农民汗流满面,听得入神。
      稻草搭的蘑菇大棚易燃。去年,镇里引进2家保险公司,碰上火灾赔付7成。今年3月16日的大火,20多大棚被毁坏,保险公司答应赔付。
      吕文洲说,农民种菇,很多问题无法自己解决。每有难点露头,我们跟进击破,让种菇产业链首尾成环,滚动前进。
      眼下,徐古镇又有新谋划。镇长刘晓明透露,镇里种蘑菇比较单一,一年就两季,夏天大棚空置,如果加种一季草菇,一旦成功,产量凭空增加一半。镇里预计,今年夹杂种植可望有眉目。
      还有一桩喜事:合同在手,徐古引进一个大项目,做罐头,供出口。
      代编后———采访结束前,镇委书记吕文洲有话要说:农民种菇,我们做了一点服务,省市区党政机关,还有许多对口扶贫单位,做了更多服务,这条服务链一直通到党中央、国务院。 

     

    编辑:黑子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