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平泉滑子菇滞销现象谈健康发展食用菌产业
发布时间:2007-11-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P> <IMG src="http://www.mushroommarket.net/file/upload/old/news/2007112716472.jpg"></P>
<P> 2003年春夏的“非典”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食用菌以其独特的保健功能,向人们展示了它的非凡作用,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打开了国内的销售市场,在滑子菇的产销中尤为突出,2003年滑子菇在国内的销售量急剧膨胀。<BR> 2003年秋季,平泉滑子菇价格一路攀升,盐渍品起始价:2×2标准货5100元/吨,2×3标准货4800元/吨。到11月末生产结束时,2×2标准货升至6200元/吨。2×3标准货升至6000元/吨,达到了比较高的价位。到2004年春,菇农手里没了货,中间商手里还囤些导致价格飞涨,每存一吨货就多赚1000多元。夏季,经销商手中也没了货,收购价格已涨到了统货7500元/吨,严重供不应求,价格远远高于价值。<BR> 2004年秋季,滑子菇刚上市时,鲜货统货收购价为2.4元/斤,折盐渍品为7400元/吨,价格处在峰值上,维持近一个月后逐渐下落,降至1.8元/斤?熏 折盐渍品为5500元/吨。盐渍品统货起初价为6000元/吨,维持近一个月后逐渐下落,到11月末生产结束时降至4700元/吨。<BR> 平泉是滑子菇的一大主产区,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较之其它主产区早上市近一个月,青黄不接时的好市场总能赶得上。菇农不懂价值规律,在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价值时,舍不得出售,盼着再涨价,应了“老百姓,就是怪,越贱越不买,越贵越不卖”的老话。有货舍不得卖,心里却长了草,不知道手里的货值多少钱了,没有了质量意识,没有了产品标准,所出盐渍品“四世”同堂,不成样子。国内市场的需求空缺很快就堵上了,没生产出标准的2×2和2×3规格的货,出口走不了。而其它主产区已有新货上市,外地客商全部转移,就连本地的出口加工企业都到东北调货,因为那里的货质量好,价格合适。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膨胀是有限度的,要经一定的稳定期后才能再膨胀。就在市场需要稳定的时期里,由于黑龙江省海林市个别不法加工户违法操作,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在生产中加入有害添加剂,2004年10月24日,被央视?眼每周质量报告?演栏目曝了光,国内市场出现了暂时的萎缩。到2004年年底,菇农急需把货出手,盘活资金安排来年生产?熏此时,统货价已降至4000元/吨,可收购商却寥寥无几。本地的收购商因不了解整个滑子菇的市场情况,生产前期盲目抢货,以为仍和上半年那样,囤住货就赚钱,该出手时不出手,到后来想出手也没法卖了,若卖,每吨至少要赔1000元,结果是经销商想收货没有钱,菇农想卖货没有人收,严重地影响了2005年的生产。<BR> 2005年的滑子菇生产用种在2004年9月份就开始订购,这时正是滑子菇价格的高峰期,菇农踊跃订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0月底,各菌种生产厂都接到了足额订单,按照以往的经验,各菌种生产厂都按照超出订单量5%—10%左右的生产量安排了生产,即使这样,还怕到生产季节菌种满足不了需求。到11月末,菌种生产厂的接种工序全部完成,而这时,滑子菇价格开始大幅度下跌。到了2005年2月初,生产季节开始时,滑子菇价格跌到最低点,盐渍品统货价为3700元/吨。菇农开始谈菇色变,倒出本的不敢扩大再生产,没有倒出本的还不上贷款,还不上赊来的物料款,心急如焚。菇农掀起了退菌种风,有的压缩生产规模,有的干脆不生产了,总生产量按定单减少了10%—15%左右。这样一来,菌种生产厂就有了20%左右的剩余菌种,少则剩几万袋,多则剩十几万袋,每袋菌种成本在2元左右,这就把各菌种厂的生产利润都砸了进去,严重地损害了菌种厂的利益。<BR> 反思平泉滑子菇市场的这一变化过程,透视出影响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大障碍:<BR>一、信息<BR> 菇农处在食用菌产业的最基层,信息不畅,消息不灵,盲目生产,见利就上,利衰就退,大起大落,缺少宏观上的指导。小商小贩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盲目抢购,误导菇农,害人又害己。食用菌产业急需宏观调控:调整生产规模,调整品种结构,调整上市时间。国家的相关职能部门若在生产之前能向各内、外销企业做个预期销售量的统计,对市场情况有个宏观上的预测,对菇农的生产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是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所急需的。<BR>二、观念<BR> 菇农的观念太落后,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合同经济、品牌经济,价值规律是既无情又有情的杠杆,随时都在起着平衡的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标准化生产的观念渗透给菇农、经销商和加工企业,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做法是错误的,要遭到经济规律的制裁。制定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从菌种的制备、投入品的准备到生产、储运、加工直至终端销售各个环节都要有个标准,依照标准规范操作,使食用菌真正成为绿色保健食品,是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BR>三、技术<BR> 技术是制约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要素。我国食用菌产业的主要生产主体是农户,多数是不能外出挣钱的人员在家从事食用菌生产,这些从业人员普遍表现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弱。平泉2004年滑子菇生产中,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菌盘污染在2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200万元以上,数额惊人。各相关职能部门应下大力量搞好技术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大科研投入,精练各项技术;二是要加大普及力度,达到每个生产户都要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三是要提高培训层次,依据《菌类园艺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各乡镇,各企业培养出不走的技术员,构建出金字塔形人才结构,这样,才能保证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P>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