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五岔沟镇天然林下,朵朵松杉灵芝如祥云般舒展。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专家李晓教授在指导农户采摘。林区小镇依托科技创新,走上了“小菌菇 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5年初,为深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兴安盟科技局推动兴安盟农牧科学院、阿尔山市天润农牧业扶贫发展有限公司与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深化合作,在阿尔山市五岔沟镇联合实施“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与菌渣还田安全评估”项目。该项目总投入350万元,精准聚焦菌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及菌渣资源化利用等产业关键环节,为兴安盟食用菌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科技根基。
近日,双方联合组建的“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团队”深入五岔沟镇生产一线,为企业发展“把脉开方”。团队瞄准“技术攻坚—品牌锻造—市场拓展”全链条发展目标,力求解决生产发展实际问题。
调研中,团队李晓教授创新提出“菌棒绑树生产”模式,利用林地悬挂菌棒,将生产空间拓展至野外,同时利用自然温湿度降低管理成本,为设施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针对采摘环节的损耗问题,团队开出“硬化工序+科学调度”组合“药方”:铺设防损塑料布减少菌菇破损;推行“分批次集中采摘”方案,优化采收时间窗口和人员配置,提升采摘效率、降低损耗。
此外,专家团队还围绕产业升级、品牌打造及市场拓展提出系统性建议,着力推动“种植—加工—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上,立足阿尔山生态优势,将黑木耳、玉木耳、桃红木耳组合打造为“三色木耳”,定位“三高克星”以强化健康属性,提升市场竞争力。
项目实施以来,五岔沟镇食用菌产业呈现“经济增益、民生提质、生态向好”的良性循环。“菌渣还田生态循环体系”变废为宝,使土壤有机质提升18%、化肥用量减少25%,该技术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来源:岭上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