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12-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彭阳县古城镇高庄、温沟村农民建菇棚后,高庄村民借力蓄力,通过技术本土化、筹建营销宽带网、吸引盐水菇厂落户等路子,挣到了票子;而“邻居”温沟村民却一味等技术员上门,靠政府卖菇,因赔本菇农挥镐毁棚,致使每栋棚2000元的扶贫资金付诸东流。
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闽宁对口帮扶契机,彭阳县引进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种植技术,着力培育菌草产业。古城镇温沟村和高庄村同年引进培育技术后,政府除对每建一栋菇棚补贴2000元外,还邀请福建技术员蹲点授技。然而,成效却大相径庭。近日,记者在高庄村看到,公路两旁10里蘑菇长廊蔚为壮观,村民抢时间铡草堆料喷药,被誉为“土专家”的菇农张开义拎着塑料袋清理菇床废料。福建技术员罗彪远告诉记者,高庄人勤学好问,多数农户掌握了种菇技术,像张老汉式的“土专家”不少,230多栋棚预计6月提前出菇。一旁,村民刘具民打开话匣子:“去年建18栋菇棚,效益高的每栋4000元。”高庄村通过“政府公众网”和“六盘山食用菌网”等信息平台,吸引深圳、福建等地12家固定客商在上市期收购蘑菇,建起制冷保鲜库、盐水蘑菇加工厂等,杜绝了蘑菇大面积上市后压级压价现象。
而相邻的温沟村蘑菇种植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2003年兴建的74栋棚正被挖掉。农民马成万摆着手说:“种蘑菇费心劳神难侍侯,花的钱全被病虫消耗了,一栋棚赔本1000元,我只能毁棚种菜。”一福建客商释惑:“当初我们的确承诺收购蘑菇并传授技术,但温沟农民能动性差。集中传授技术,只有三两个带着瞌睡来。我们敦促才堆料,不打扫菇棚卫生,到了8月才产菇,且多是死菇坏菇。”
一方主动破解难题,种销行情如芝麻开花;一方被“少流汗挣大钱”思想所累,菇棚在铁镐下已淡出视野。
编辑:黑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