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7-0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鲁新爱,这个16岁参加工作,在供销社已经干了20年的年轻人,从营业员逐步走上了基层供销社主任的岗位。他现在不仅是河南省驻马店市政协委员,还是正阳县人大代表。几年中,鲁新爱在新阮店、油坊店和兰青乡辗转调动,他始终坚持着他的合作社事业,被老百姓称为“从合作社走出来的百万富翁”。
今年36岁的鲁新爱何以与食用菌结缘,如何走上合作社之路的呢?
第一年:血本无归
2004年,鲁新爱时任正阳县新阮店乡供销社主任,当时供销社的经营状况很不好,传统业务都丢失了,工资几乎不能保证。于是他便千方百计为全社职工寻找致富门路。鲁新爱平时喜欢看报纸、杂志,通过这一途径他对食用菌产生了兴趣。为了增加了解,他又自费赴外地考察,去过福建莆田,湖北随州,还到了山东栖霞、河南汤阴,这些都是食用菌栽培很有名的地方。考察之后,鲁新爱下定决心搞食用菌栽培。
“当时愿意跟我干的人很少,供销社大部分都是下岗职工,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第一年如果赔的话,以后再怎么样都不会作了,只有两个人答应和我一起干,条件是赚钱了大家分,赔了就是我一个人扛着。因为他们经济条件很不好。”鲁新爱回忆道。
“刚做起来的时候,最大困难是没有资金,我自己也没有积蓄,贷款也困难,只能向亲朋好友借款,凑了2万元作为创业本钱。”没有场地,鲁新爱向县供销社领导求助,利用乡供销社闲置的仓库,作为栽培白色金针菇的厂房;没有帮工,鲁新爱找来一些亲戚朋友帮忙。从购原料到拌料,用旧油桶制作简易锅炉,鲁新爱忙了一个多月。蒸一锅灭菌要用三天三夜,一锅约蒸7000袋左右,蒸锅灭菌3锅就用了整整天九天九夜,鲁新爱熬得头晕目眩,迷迷糊糊。然而辛苦付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因为接种、消毒不规范,加上操作方式错误,本该出菇的时候,却迟迟不见动静,错过了销售旺季。最后,虽说长出了金针菇,但是质量很差,也卖不上价钱。第一年培育菌种失败,2万元全赔了进去。
第二年:大雪压塌大棚
失败之后,鲁新爱并不服输,他又走了出去,到了湖北随州和全国三大金针菇基地之一的河南汤阴拜师学习。在那里,他找到了“病因”,把技术上、操作上的缺陷都弄了个一清二楚。
2005年,鲁新爱又找了十几个人,有亲属,也有周围的农民,还有供销社的下岗职工,大家一共集资15万元,租了县里的生态园继续培育金针菇。这次与上次一样,鲁新爱仍旧承诺“赔了算我的”。这年食用菌长势非常好,鲁新爱心里乐滋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年底一场大雪把20个棚子压塌了一半。幸存下来的食用菌卖了15万元。就这样,2005年在遭遇大雪的情况下不赔不赚,只是把成本收了回来。
第三年:柳暗花明
“2006年,我没有再种金针菇,开始培育木耳。因为金针菇季节性非常强,冬天采摘之后,最多只能在家放上三、四天。而我们刚开始做,销路还没打开,采摘之后不能马上卖出去,它就变质了。而种木耳就要好得多,可以新鲜卖,也可以晾干卖,存放时间比较长。”
随着鲁新爱的木耳栽培和销售形势越来越好,2006年新阮店和兰青乡已经有几十个农户跟着他干起来。“一节木耳投资是5块钱,包括原材料、菌种等,当时可以卖到9块钱。当年培育,当年见效,那年培育木耳的农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最多的赚了十几万,最少的也赚了几千元。”也就是在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下,食用菌合作社诞生了。
2006年7月,鲁新爱带领的正阳县第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式注册登记。
“我们的专业合作社虽然是2006年注册的,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走的模式就是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只是没有名分,没有合法的身份和‘户口’。没注册之前我们就实行统一供应原料、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收购销售、免费技术服务和指导。”鲁新爱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
到了2007年,参与栽培木耳的农户更多了,合作社已经突破了原来的新阮店和兰青乡,扩展到周边西严店、吕河、慎水、雷寨等11个乡镇,目前已经拥有社员680户,正阳县95%的食用菌种植户都加入了鲁新爱为首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而这里面占大多数的是那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小户。“食用菌在我们当地大部分都是‘穷户’种植,有钱人家不干这个,因为这活儿实际上也是体力劳动。”鲁新爱说。食用菌合作社充分显示出弱者的联合这一特性。
“这些参与培育木耳的农户都是主动找到我们的。老百姓就这样,看到你赚钱了,他们就相互打听,投入多少,赚了多少。我们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他们都来看,有的还在地里帮我们干活,今年光工钱我们就付了几十万。附近几个乡的非种植户,以及留守妇女、老人都到我们的食用菌基地里干活,赚工钱。”
正阳县原来有一个小菌种加工厂,高建林负责经营,以前他的菌种不好卖,老百姓不相信他,种植的食用菌都销往外地,一年卖个三五万斤。今年他加入合作社之后,前期一个月就销售了20万斤,估计到秋天销售额会达到100万斤。
张君民是跟着鲁新爱从创业之初一直走到今天的“战友”。最近家里新盖了两间房子,又购买了新家具,日子跟以前比是天壤之别了。“跟着你干就对了,路没走错。”张君民后来对鲁新爱说。
国道旁的合作社标志物
食用菌合作社在当地老百姓眼中的标志性事物就是大片的栽培基地。基地在2006年合作社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建设,随着合作社的成立,边建设边完善,基地有大有小,有投资100多万元的,也有投资200多万元的。但为什么说是标志性事物呢?
“我们的基地就是建在种植农户较集中的地方,这样可以连片种植。还要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比如国道、省道旁边,方便农户参观。你想啊,绿油油的一大片,一排排的大棚,非常吸引老百姓的目光,一看这么有规模,也就增加了信心。如果是分散在一家一户种植,也看不到,不知道谁在种。你说你赚钱,可是你怎么才种了这么一点点。”鲁新爱还是个“心理分析师”。“没有合作社栽培基地,种植规模小,外地客商也不愿意过来。人家大老远开辆车过来,收不了多少货,成本太大。我们有了自己的连片基地,有规模,销售价格也上去了。合作社把老百姓联合起来,可以抵御市场风险。”他说。
如今,合作社由弱到强,股金达200多万元,发展菌类产品20种,年产“长寿牌”无公害食用菌1.2万吨,销售额200多万元,获利100多万元。
一花引来百花开
“最近市政府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的政策就要出台了,农民建一个棚,财政会给补贴一部分资金。”鲁新爱说。在正阳县,原本大家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食用菌,所有变化都是在食用菌合作社成立后两年中发生的,食用菌合作社的好势头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决策。
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正阳县又诞生了不少其他专业合作社。在这种形势下,在县供销社主任雷更的推动下,2007年夏天正阳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成立了。农合联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会长,全县20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副乡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一名负责人任农合联的副会长。在农合联的带动下,正阳县新组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35家。
鲁新爱和他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出名了,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去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今年鲁新爱所在的兰青乡供销社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2007年度“利润百强基层社”,实现利润147万元,位列榜单第54名。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