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7-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每当蘑菇上市季节,入夜时分,田间地头,灯光星星点点,人影来来往往,一桶一桶的蘑菇从棚中脱土而出。这是菇农在连夜采菇赶往鲜菇批发市场销售。
“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家家种蘑菇,户户有收入!”“采采蘑菇似花开,蘑菇朵朵似云来!”这是时下尝到甜头的菇农对食用菌的由衷评价。
创新思路重新起步
全州县种植食用菌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就生产过蘑菇,但由于当时产品单一和销路不畅,蘑菇生产也就慢慢放弃了。90年代以来,我县在农业尝试过油菜、柑橘、青刀豆、布郎李、葡萄等方面的种植民开发,但都有是小而不大,大而不强,很难做成真正的产业。转机出现在2003年,市、县有关部门通过多次的考察调研和论证,发现我县与食用菌产业大省福建同处在同一食用菌生产的最佳纬度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产菇期长,且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稻草资源丰富,同时还有大量的花生、大豆、油菜等农作物桔杆,这些都是生产食用菌的上好原料,对发展食用菌产业可谓是得天独厚。在县委、县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引导下,食用菌生产重新起步。
科学引导示范带动发展
2004年4月,绍水镇等地的食用菌种植大户自发组织成立了县食用菌协会,在良种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统一销售等方面进行规范操作,引导农民走专业、合作之路。协会强化培训了一支4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进行包户扶持,手把手地传授技术,确保新户种植成功率为100%。同时,加大示范园建设力度,培植专业大户、专业村,提高整体辐射带动能力。2005年,县农业局和绍水镇政府在绍水镇五里塘建起了面积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共建设100个大棚,每年大棚由政府补肋1700元,这对全县食用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科技示范作用。2006年,时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陈际瓦到协会基地考察调研后,对协会和基地给予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特别是2007年,该县利用天湖6—8月份特有的高山温差,在天湖区开发10万平方米的反季切菇一举获得成功,填补了全县在高温季节种植菌菇的空白,受到区、市领导的肯定和一致好评。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县食用菌产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全县2个乡镇种植总面积15万平方米、总产量0.12万吨,总产值250万元到2007年全县16个乡镇种植总面积510万平方米,总产量4.82万吨,总产值2.8亿元。目前,种植品种达10多个,一年四季均可生产,脱贫致富菇农达2.1万户,落户我县的食用菌龙头企业已达5家,中小型的个体食用菌加工达到了60多家,产品远销海内外。我县已成为桂北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并被自治区列入全区食用菌生产大县行。同时,县农业部门也摸索走出了一条种养“双赢”的“稻—灯—鱼—菇”生态循环农业之路,食用菌产业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绿色产业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