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7-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在干旱缺水的戈壁滩上建温室,种食用菌,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却敢为人先,在石头遍地的戈壁滩上,建起了千亩食用菌示范园区。六月下旬,笔者来到酒泉市肃州区西洞镇千亩食用菌模式化种植示范园区采访时看到,一个初具规模的食用菌产业园区已经在茫茫戈壁上崛起。在这里,笔者感受到了设施农业的巨大魅力;在这里,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探索出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在园区内西洞村村民闫树林的温室里,笔者看到他正在忙碌着摆放原料,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几天就可点播菌种,7月中旬即可出菇,预计一棚的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在村民胡英福的温室内,记者看到已长出了食用菌。他说,温室里采用的是微喷灌,只要一拧开关,水就喷出来了,很方便。用的原料都是牛粪和麦草。
西洞镇千亩食用菌示范区,地处西洞镇西洞村8组南端戈壁滩,规划占地面积1680亩,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发展”的思路,计划用2—3年时间新建占地面积1668亩的连片食用菌棚1000座。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区乃至全市最大的食用菌模式化种植示范园区。园区建设中,充分利用当地的闲滩空地和麦草、玉米秆木屑、畜禽粪便等作为原料,既可保护耕地,又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模式化栽培技术的推广,进一步解决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原料不足、病虫害频繁发生、节水灌溉、单位面积产量效益低下的问题,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据了解,截至目前,园区建设已完成投资288万元,完成规划地建设810亩,开挖菌棚330座594亩,砌筑231座300亩,园区内道路、绿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备料、搭建、种植工作。该园区建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项目建设区域土地权属集体戈壁滩,基础设施建设不占用耕地。示范区建设由肃州区农技中心派专门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保证了产业园建设的技术指导和实施工作。产品销售渠道稳定,与西部农业开发公司签订了长期、稳定的收购协议。在园区建设上,以西洞村为主,辐射全镇各村,园区建成后,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途径。同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每平方米可产优质双孢菇10公斤,按每公斤5元出售,300平方米的棚收入在15000元以上,可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收回投资。
规划先行规范建设
在园区建设中,西洞镇抓规划、谋发展、早动手、促落实,组织专门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三次到永昌考察,在多方论证的情况下,确定建设千亩食用菌园区,并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思路,园区建设达到了规模统一、集中连片、配套发展、整体推进;“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科研机构+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已经形成。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成立了由区农技中心主任任组长的技术指导小组,抽调区、镇8名农技人员,具体负责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镇上选调6名机关干部,成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办公室,具体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
在抓好规划建设的同时,镇上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完成了区内“三纵一横”道路3.6公里,自来水架设5公里,绿化带1.6公里。
政策引导资金扶持
在园区建设上,镇上出台了建设的相关扶持政策,按照”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投资建设的镇内外农户或个人均按补助标准进行了资金扶持。一是菌棚建设补助。投资建设菌棚的主体,在规划区域内新建菌棚的,所有开挖费用由政府承担外,每新建一座棚再补助资金1000元,建2个棚每棚补助资金1500元,建3个棚以上的每棚补助资金2000元。二是无偿划拨宅基地和生产房用地。在规划区内新建或经营食用菌棚3个以上并签订种植协议的主体,由政府在规划的住宅小区内无偿划拨土地使用面积200平方米,由建设主体按照统一标准修建住宅和生产用房。三是对自来水架设和电网架设主体工程补助。凡在园区内建棚的主体,由政府投资,享受自来水主管道架设和电网主杆线架设工程的补助。优惠政策的出台,有效调动了农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镇上在动员本镇农户种植的前提下,吸引镇外农户和个人来投资建设,目前入驻园区种植食用菌的83户中,有19户是镇外的投资者。
编辑:皮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