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菌中贵族 羊肚菌

    菌中贵族 羊肚菌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顺昌:菇农有了点草成金“吉祥三宝”

    发布时间:2008-08-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网讯:金秋时节,挂满枝头的果实不断压低树梢,大地正要展示成熟的秋黄时,福建省顺昌县3000多户菇农已开始享受丰收的喜悦。 

         姬松茸、竹荪、神农白雪等各类珍稀食用菌从无到有,连续3年面积、产量不断翻番,今年仅姬松茸种植面积就达36万平方米,成为中国姬松茸的“核心主产区”;1.1万亩的竹荪种植面积使顺昌成为中国的“竹荪之乡”;再加上800万袋的神农白雪等其他珍稀菌类,扣除“6·7”洪灾的损失,全县8200多万袋食用菌将实现产值1.2亿元,创造经济效益近7000万元。顺昌菇业能有今天,离不开点草成金的“吉祥三宝”。  


         今年52岁的林桂荣,是顺昌县食用菌种厂厂长,说起话来带着浓重莆田口音。林桂荣原来是莆田市蘑菇种植大户,21年前顺昌县罐头厂成立时,他作为县外贸局引进的技术人才,负责全县双孢蘑菇的制种和生产的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这个山区林业县菇农改变了原来种植香菇、木耳等木腐菌,需要大量砍伐木头的习惯。后来,受外贸出口影响加上企业自身的原因,以生产双孢蘑菇罐头为主的顺昌县罐头厂倒闭,林桂荣下岗了。 

         林桂荣深知,品种单一、农残超标是食用菌遭受“严冬”的要害,他请来同样在莆田种植食用菌的弟弟林桂华,一道办起了顺昌县一级食用菌种厂,为广大菇农提供各类菇种的母种、原种和栽培种。2001年,林氏兄弟发现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的外贸需求量很大,而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是稻草。经过一年实践,兄弟俩摸索出以闽北山区常见的芦苇秆替代稻草的新培育方法.然而顺昌的菇农却不敢用新办法试种,兄弟俩决定与菇农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形式。 

         2002年,林桂荣与林桂华一道与岚下乡郭成村范泉亮、邓荣华共同投资5万多元,以芦苇为主要原材料种植姬松茸4000平方米。不少当地的农民笑话他们,“想钱想疯了,芦苇还能种出金来?”直到5月10日第一批姬松茸上市,通过外贸渠道卖到日本,当地人才服了!当年11月收成后,一清点,兄弟俩也没有想到,共产干菇2500多公斤,时价每公斤270元,能卖60余万元。当范泉亮、邓荣华拿到15万元分成时,全乡、全县都轰动了! 

         邵武市农业局重金聘请林氏兄弟到邵武发展,林桂荣婉言谢绝,但碍于情面叫弟弟林桂华暂时到邵武帮助发展姬松茸,自己则留在顺昌先后与岚下乡东坑村、洋墩乡田溪村、高阳乡花桥村、元坑镇曲村村、建西镇谢屯村、仁寿镇余塘村等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只经过一年,顺昌县姬松茸培育面积就扩大到8万多平方米,应接不暇的林桂荣又把弟弟林桂华从邵武叫了回来……看到来菌种厂寻“医”问“药”的菇农越来越多,兄弟俩办起了“菇农之家”,为全县菇农免费提供资料、解答难题。      

         室外气温在骤然变化着,而双溪街道新屯村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6600平方米的菇房里,空调将温度控制在20多度,“神农白雪”等珍稀食用菌在这里舒适地生长着。“有一位专家告诉我们,这是闽北最大的冷库开发珍稀食用菌的生产基地。”池茂连颇为自豪。 

         2001年初从顺昌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下派任科技特派员的池茂连,现在是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科员,他就管空调种菇,是个地地道道的“项目官员”。由空调种菇这一项目衍生出来的神农珍稀菇业有限公司,与96户菇农结成利益共同体,独创“神农白雪”品牌,采取空调种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日产蟹味菇、海鲜菇、神农白玉等珍稀食用菌1500多公斤,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每户菇农实现年均纯收入1万多元。 

         池茂连198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土化系微生物专业。从水南镇农科站到县食用菌开发办公室再到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他一直在和食用菌打交道。1998年,他利用郑坊乡丰岭村的600平方米防空洞,与2户菇农投资10万元办起“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打时间差生产茶树菇,当年每人净赚4万元,还发展、带动了当地30多个栽培户。 

         2002年作为县科技特派员的他到新屯村后,亮出自己的专长。他先在村部废弃的礼堂中进行冷库产菇试验,小规模生产后自费带着鲜菇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找销路。晚上住在最便宜的小旅馆,白天扛着装有鲜菇的大泡沫箱挤公交车,曾经被公交车售票员赶过,进酒家推销时也曾被保安赶过……他凭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恒心打动了厨师长,得以“进军”酒楼让顾客免费品尝,并铺开了销售网络。 

         慢慢地,池茂连的名气越来越大,不时有客户主动上门来。新屯村民张建生说,他也将自家30平方米的房间改造成车间,一年四季为神农菇业生产珍稀菇,每年这一项的纯收入就有3万多元。    

         在顺昌县大历镇竹荪采摘、烘干上市的大忙时节,在搭满栽培大棚的大历村田野上,农民杨秀生采满两大筐竹荪准备回家。高成旗夫妇在自家的大棚里采着一朵朵又大又白的竹荪,他告诉记者:“我今年种了1.5亩竹荪,已卖出竹荪干品100多公斤,最高价每公斤200多元,本钱早就收回来了,估计每亩纯收入五六千元。”看到菇农个个喜笑颜开,被农民亲切地称作“竹荪专家”的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更是高兴,因为在他的带动下,这个不足1万人的小镇,就有800来户菇农种下3100多亩竹荪,创下亩均5000元左右的纯收入,大历镇也因此被评为“竹荪之乡”。 

         高允旺原是大历镇经管站的农业经济师,是镇里七所八站的联站会计。现在,他是大历镇流通助理、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这位半路出家的竹荪专家,研究出竹荪“三增大、建堆发酵”的高产栽培技术,将竹荪亩均产量从原来不足50公斤提高到100多公斤。顺昌县竹荪的单位面积产量经专家认定在全国首屈一指,不少菇客慕名而来取经。 

         原先,由于闽北缺乏竹荪栽培技术人才,常要邀请省、市专家下来授课,但菇农在日常生产中遇到难题,无法得到及时的技术帮助,高允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1年,他开始在自家田地里种植竹荪,听说大历村秀吴村村民余成有种植竹荪技术好,亩产高,但不肯将经验外传。高允旺自己一面钻研竹荪栽培技术,一面想法和余成有联系,“九顾茅庐”才打动了余成有。学取“真经”之后,他又进行技术改进,总结归纳出“三增大、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还与菇农兰长木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大田竹荪对比试验,2002年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 

         这之后,他办起大历竹荪栽培研究所,撰写《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先后在《食用菌市场》、《食用菌》上发表。这项技术在2003年7月通过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所、南平市食用菌协会组成的专家团考评验收,被认为“是在原竹荪栽培技术上的大胆创新,单产大大提高,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老高没有把技术锁进保险箱,他办起“产销接待室”,把每5天一圩的农村圩日作为固定服务日,举办竹荪“论坛”,既不误农时,又方便农民。他的做法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得到了不少赠书赠报,还得到省长专项基金一万元。他用这笔钱添置电脑、传真机,联上了互联网,办起了竹荪资讯。大干镇良坊村罗饶兴去年种植竹荪2亩,通过与老高电话联系学习技术,又通过老高帮忙联系客商把竹荪卖出去,8月份收成时亩均纯收入达8000多元。 

         越来越多的菇农前来讨教,老高因常到菇田里走动,菇农常常扑空。2004年10月,他在南平市科协帮助下将近4000字的《竹荪高产栽培技术》编辑成册,作为南平市农函大食用菌专业的辅导材料,分送给远近乡邻。 

         去年底,老高以大历竹荪栽培研究所名义申报了“大历牌”竹荪商标,给高产、优质的大历竹荪打上标记,贴标后的“大历牌”竹荪每公斤售价比其他竹荪高出10元左右。大历镇竹荪丰产丰收,为高允旺带来一项“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的荣誉。
        
          现年42岁的张光林,是顺昌县元坑镇曲村村党支部组织委员兼文书。2005年他投入2.6万元种植姬松茸1000平方米,纯收入达1.7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曲村先后有16户村民参与种植以草腐类为主要原料的姬松茸2.1万平方米,通过其建立的三明、建阳、莆田、古田等地的经销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编辑:皮皮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