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蘑力绽放 食用菌科技小院点燃产业振兴新...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持续推动体重管理年行动菌菇变减重神器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用菌行业领军型人才,助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5月8日-10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

    为培养造就兼具技术深度与产业视野的食...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协办的第一期乡村菌业专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

    2025年3月29日-31日,由中国乡镇企业协...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办、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承办、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的“数字乡村建设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开班。

    2025年2月17日上午,由中国乡镇企业协会...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工厂化生成专题

    食用菌之乡的致富路

    发布时间:2009-04-22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房山区青龙湖镇庙耳岗村村民朱亚军是一位依靠食用菌种植而走上致富道路的普通农民。如今他创立了“北山绿洲农业园”,拥有20个出菇大棚及1万平方米的食用菌种植山洞,同时还从事着菌棒生产、销售的生意。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依靠科技种菇致富能手”。


      朱亚军的成功离不开庙耳岗食用菌种植专业村这个大环境。村内70%以上的农户都从事食用菌种植业,食用菌种植占地面积150亩,1997年以来累计投资1520万元。村内建有标准化日光温室150栋,并拥有菌棒自动化生产车间,生产的品种主要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白灵菇等20多种。食用菌产业带动了农户的经济发展,实现了户均年收入10000元到15000元。由于良好的种植环境,还吸引了许多来自湖南等地菜农来庙耳岗村进行种植生产活动。


      记者近日走访了庙耳岗村,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及种植大户朱亚军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食用菌的种植、销售情况。


      ●食用菌种植门槛低


      食用菌的栽培不受地势、土壤限制,培养料只是一些农作物的秸秆、棉籽壳、麦麸等的混合物。生产平菇、金针菇等大众化品种,对技术的要求不是很高,即便是一个没有菌类种植经验的农户,只要认真学习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做好温室大棚的管理工作,便可以从事食用菌的种植。朱亚军介绍,食用菌可以终年种植,不受季节限制,一年甚至可以种植三季,可根据温度的变化种植适宜不同气温的菌类。食用菌的选种也无需农户担心,庙耳岗村同农科院建立合作项目,由农科院提供优质食用菌种子。


      庙耳岗村绝大部分农户都从事平菇的种植,这是由于平菇对生长环境适应能力强,易于生长,产量较高,且各种温度条件下的品种众多。同时,平菇的市场价格较低,极易被消费者接受,其市场空间广大。


      采用温室大棚的方式,也为种植反季节食用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反季节食用菌市场价格较高,农户有较高的收益空间。如金针菇为低温型食用菌,若在夏季生产上市价格甚至可高达每公斤20元,将近是冬季价格的3倍。


      ●专家资源做保障


      为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庙耳岗村委会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聘请食用菌专家刘宇教授等,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产业整体规划。


      朱亚军介绍,他的“北山绿洲农业园”和北京农科院食用菌方面的研究所已经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农科院的专家帮助农业园解决食用菌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跟踪服务,同时还可将农业园作为实验基地,进行菌种的培植及食用菌大面积种植情况的长期调研。


      “北山绿洲农业园”的1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山洞是北京农科院观察、研究低温环境下食用菌生长情况的实验基地之一。山洞内种植的“白玉菇”便是朱亚军同农科院合作培育的一种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上乘山珍。


      ●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庙耳岗村委会委员朱美荣女士向记者介绍了村里即将上马的一个新项目——智能连栋温室大棚。智能温室可由人工调节温度与湿度,将大大推动食用菌产业的更新升级。


      反季种植是农户获取高收益的最佳途径之一,智能温室对于反季种植的控制与管理能力远远强于普通的日光温室,将极大提高反季种植的时间跨度与产量。同时,在智能温室中还可以大面积种植一些南方食用菌品种,填补北方市场的空白。


      ●销路广阔,渠道众多


      庙耳岗村的食用菌名声在外,许多购货商主动上门订货。食用菌采摘之后,很快便可以销售出去。现在庙耳岗村的食用菌已经可以占到北京市食用菌市场30%的份额。村里与新发地等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都建立了良好稳固的供销关系,每日下午都会有收购人员进村收购食用菌。
    朱亚军对记者说:“我的农业园最近与房山区食用菌协会建立了合作,使得我种植的食用菌出口东南亚市场,打开了国际市场。出口产品的高价格也让我的农业园获得了更高的收益。”据悉,印有刚刚注册的“房山菌业”商标的蟹味菇、杏鲍菇、白灵菇等4吨高档食用菌,首次以统一品牌的形式直接出口东南亚地区。


      朱美荣女士还对记者介绍说,房山区目前正在筹建食用菌的深加工工厂,以后在食用菌市场行情不太乐观,鲜货收益预期不高的情况下,农户还可将产品直接送往深加工工厂,用以制作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即食食品。出售鲜货或是送往深加工工厂由农户自行选择,将更加有利于农户提高自身收入。深加工工厂延长了产业一条龙的链条体系,使得食用菌销路更加广阔。

     

      ●生产废物再利用,环保节能两不误


      记者在庙耳岗村发现,每家每户几乎都利用可燃气体进行取暖炊事。朱美荣女士介绍道,这是食用菌生产废物再利用的成果:生产食用菌后废弃的菌棒利用生物质气化技术产生可燃气体,通过管网送入村民的专用煤气灶供村民使用。另外,用废弃菌棒作为培育屋顶绿化理想植物佛甲草的肥料,还可起到护坡、水土保持的作用。


      ●产业影响辐射周边

     
      朱亚军的农业园所生产的菌棒,还出售到周边几个乡镇村落,甚至北京市的其他郊区县。同时提供技术跟踪服务,一旦用户的食用菌出现病虫害等问题,朱亚军的技术人员还会提供后续的技术服务。用朱亚军的话说:“我们村种植食用菌年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我们也理应帮助刚刚加入到食用菌种植行列中来的农户。”


      庙耳岗村占地面积不大,土地资源有限,许多想将食用菌种植业规模扩大的农户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们将眼光放到了邻近几个村落中去,纷纷以租用承包土地大棚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也将先进的食用菌技术带到了周边地区。


      “通过种植食用菌,我们村比以前富裕了,大家的生活都提高了不少。我想,当初大伙儿种植食用菌的目标就是如此吧——共同富裕,共同进步嘛。”朱亚军最后对记者的这一番心里话也许道出了“食用菌之乡”每一个村民的心声。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