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展机遇

    透过202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看食用菌发...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2024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十大新闻事件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丰收“菌”季,这里“菇”景独好!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落幕

    2024 羊肚菌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圆...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2025食用菌市场征订季火热开启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龙江省食用菌协会第三届二次理事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里...

    四川省什邡木耳亟需再成金

    发布时间:2009-04-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探访什邡湔氐镇龙泉村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 

    龙泉村村委会

      编者按:湔氐镇,是四川德阳什邡市的一个农业镇,面积不大,却是国家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种木耳,也是当地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湔氐镇的黄背木耳远近闻名,去年汶川大地震,曾严重影响到这里的木耳生产,大部分木耳种植大棚倒塌,抢摘下来的木耳因无人收购,导致大量积压。本网去年6月2日接到灾区指挥部求救信,当天发表《人民热线:什邡木耳养殖基地抢收迫在眉睫 志愿者告急》的文章,对此事进行特别报道。5·12大地震即将一周年,这里的木耳种植情况怎样?灾区群众的生活如何?带着疑问,4月20日,人民网前方报道组前往湔氐镇龙泉村专门进行回访。

      湔氐镇龙泉村位于什邡市西北部的龙门山脚下,距离什邡城关20公里。村部坐落在湔(氐)红(岩)公路旁边。龙泉村有七百多户人家,80%靠养殖木耳。

      在湔氐镇政府,记者见到了特意接我们的龙泉村村支书刘刚华。见到本网记者,刘刚华显得很高兴,在去龙泉的路上便给我们介绍起了村里木耳业的恢复重建情况。

      在湔氐镇,龙泉村有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土地肥沃、基础设施良好等诸多优势。一进入龙泉村,记者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木耳大棚,村里许多人家都在建房,地震损毁的道路正在重修,搅拌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真的是一个大工地。

      刘刚华介绍说,龙泉村震前木耳种植规模达到1500万袋,全年全村食用菌总收入达3000多万,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6000元。地震使全村80%的农房和木耳架倒塌或严重倾斜,损失约2800万,面对巨大灾难,龙泉村耳农们咬紧牙关,在震后及时恢复生产,目前已恢复到震前规模的30%左右。

      “本村木耳产业恢复重建的最大难度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二是时间。”刘刚华指着一个在建的大棚说,“像这样一个7万袋的大棚,要投入15万元左右,这样的规模,我们村还有很多。虽然通过政府扶持和争取项目,解决一部分资金,但缺口还是很大,木耳的生长周期大约半年,每年的十一、二月是种植期,来年的五、六月份是收获期。就是能解决资金问题,要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还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在一个大棚里记者见到本网去年曾帮助过的村民吴正彬,由于地震损失较大,加上家里又比较困难,他的木耳种植至今还没有开始,现在主要帮别人管理大棚。问起今年的收成,吴正彬满面愁容地说,“价格上不去,震前售价每斤一般在十几块钱,震后,价格降到每斤七八元还卖不出去,好多木耳都烂掉了,怪可惜的。往年这个时候已经该收了,你看现在有的还没有长出来,没办法啊!”

      据一个耳农讲“我们的木耳叫黄背木耳,又厚又大,营养丰富,质量非常好,可以说是‘软黄金’,有的木耳一片就可以炒几盘菜,是上等佳肴,可现在不值钱了!”

      “软黄金”如今“贬值”厉害,如何使之尽快升值,使耳农们的“摇钱树”长起来,恐怕是许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倒塌的木耳架已经扶起,损坏的房屋正在重建,“饱满”的木耳袋上,新木耳已经开始茁壮地生长,精神不倒,信心重建,希望就在前方。

    人民网记者  苏楠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