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日前,记者站在曲沃县磨盘岭放眼望去,岭下3600栋蔬菜大棚一望无际,数百亩温泉养鱼场与百万只鸡规模的养鸡场一片生机,沟壑间100余孔蘑菇洞星罗棋布,半山腰10万株日本甜柿树硕果累累,好一派北国“小江南”风光。在金秋收获季节,这里以立体种植著称的现代农业,向三晋父老捧出一份骄人的成绩单:蔬菜大棚亩均纯收入20000元,是种粮食的40倍;温泉养鱼亩均纯收入25000元,是种粮食的50倍;种植日本甜柿亩均纯收入5000元,是种粮食的10倍。这种集“特色农业、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四位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典型,被省委书记张宝顺誉为“磨盘岭模式”。
斗转星移9年间,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由“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磨盘岭已完成精彩“变脸”,发展空间骤然放大。当地18个村2万农民在万余亩土地上演绎出现代农业神话。该县在贯彻“三个发展”中,立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磨盘岭地处曲沃县史村镇,是典型的丘陵地貌。过去,当地农民种粮,每年亩收入不到400元,始终走不出“有粮、缺钱、人闲”的怪圈。尤其是西海村,2000年全村260户人家在当地信用社仅有存款2万元。从2001年起,县农业开发办引导当地农民走上农业转型发展之路,按照“宜粮则粮,宜棚则棚,宜洞则洞,宜树则树”的原则,确定了项目区菜、柿、菇“三大主导产业”,确立了“两户一个棚,人均百株树,三户一个洞”的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该县捆绑使用资金,改善园区生产条件,统一组建经济合作社,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品牌,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市场销售。在当地信用社的强力支持下,形成了由“百果园”休闲服务区、“赏花摘果”游览区、沟坡窑洞双孢菇栽培区、河槽大棚蔬菜采摘区、岭沟土鸡养殖区和农民文化广场娱乐区组成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构建起以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和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
农业的成功转型,打开了当地土地产出率的大门。如今,随着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和龙头企业拉动市场的作用,农民投入和单棚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投资由最初的1万元增至5万元,单棚面积由0.6亩扩大为3亩,仅今年一年,扩张的棚内面积就相当于前8年的总和。据统计,农民经营一个生产周期,收入最高可达4.5万元,周围大棚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5亿元。农业增效,放大了农民增收空间。西海村年逾七旬的残疾人李明老汉感慨地说:“咱以前过年靠借钱,现在每年都往信用社存钱,蔬菜大棚成了我的‘养老院’了。”村民王林河,2006年建起蘑菇洞,每年收入数万元。如今,一家6口人日子很红火,还买了小轿车。据统计,截至2008年,西海村人在当地的信用社存款已经达到360万元。
磨盘岭农业的成功转型,满了农民钱袋子,加速了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如今,这里建起了全省首家农民培训基地,每年都举办消夏文艺演出和农民旅游节。西海村有60余户农民安装了电脑,在网上为庄稼看病和进行蔬菜交易;有20余户农民买了小轿车;还有的农民走出了家门,在外地做起了蔬菜种植技术员。目前,在“磨盘岭模式”的辐射带动下,蔬菜大棚遍及曲沃全县,节能日光温室绿色蔬菜基地建设、绿色蔬菜包装加工、千吨冷藏保鲜库建设、果蔬醋酸系列饮料加工、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等产业化经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磨盘岭周边8个村,均被列为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杨木林 李宏伟 郭兆宾 王建先/山西日报)
编辑:XS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