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三化”引领2010年食用菌行业更快发展
本刊记者 戴新能
2009年,食用菌行业走过了希望、奋斗、收获的历程,由于产品价格在近几年一直处在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近两年来,受金融危机因素影响,个别行业市场出现阶段性萎缩,而食用菌行业却成为很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吸引了一些投资者转入食用菌行业,从菌种、机械设备、产品生产,到销售、加工,甚至出口,都有新生的力量在不断加入。尤其是一些基地县和一些龙头企业更是群策群力,从政策措施、设施建设、人才配备等方面强化食用菌产业的地位、作用,甚至有些主产基地把农业转型的重担压在了一朵小蘑菇上了。如今,小蘑菇在农村经济中成为一个大产业。一年来,食用菌也为主产地实现农民就地就业,发展绿色产业作出了应有贡献。而加入食用菌行业的各种设备生产企业,更是良莠不齐,有些企业甚至就是一根焊条加一把钳子就干上简单的食用菌生产设备。
而行业声音最为响亮的是2009年2月25日李树萍会长在中国食用菌协会四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必须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在中央连续多年的一号文件下,各级政府也在关注这个微生物产业、朝阳产业,食用菌成为了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新亮点。2009年,各级领导纷纷踏访食用菌生产大棚、基地,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10月17日深入芳绿公司考察,又一次和食用菌科技工作者握手,号召大家要科技创新,全面提升食用菌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年中,还有各种会议、论坛,还有各级领导对行业的考察、视察,《食品安全法》也顺利出台了。一时间,产业和协会、政府靠得更近了,发展也更快了。千年蕈菌在中国爆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食药两用农业、创汇农业,成为食用菌头上的美丽光环。
纵观近年菌业的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都已占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繁荣的景象?主要是“三化”引领着食用菌行业向前发展。
安全化扑面而来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以久,添加剂超标、农残留物过量、以次充好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带来了威胁,产业形象也受到了损害。尤其是一些国家的“绿色壁垒”,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全国人们高度重视,不断要求食品行业自律。众望所归,在《食品卫生法》的基础上修订,于2009年6月1日,国家正式出台了《食品安全法》,这是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对我国的绿色产业发展、农业的发展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无害化是基础。食品安全首先在于食品的无害化,即适量、合理使用添加剂,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变质产品严禁上市,过期食品坚决取缔。而行业的发展更在于产品绿色、有机、营养,有机化才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在食用菌行业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庭院式的蘑菇栽培符合绿色健康的要求?笔者认为,一是在于环境,二是在于人的管理及道德素质、法律意识。而后一点是最重要的。只要具备了后一点,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就能生产出绿色、有机产品。而要大规模、周年性生产,则只有借助厂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生产。
工厂化跃然而上
近年来,由于食用菌餐饮的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提高,蘑菇消费日益增多,而且是越发达地区、国家,人均蘑菇消费水平越高。对于发展中的我国,蘑菇的消费潜力巨大。如何生产出足够多、能出口的蘑菇是食用菌行业前进的方向;如何使我国蘑菇的性价比达到最优、最有竞争力,是我们行业迎头赶上的关键。在借鉴国际先进的生产方式时,结合我国特有的各类优势资源,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食用菌的工厂化生产渐成雏形。有人说,工厂化生产是现代集成技术工程应用,有人说工厂化生产就是要能实现周年出菇。现在,我国主要的模式有“灌南模式”“梁山模式”,以及抓两头、放中间的洋为中用模式。究竟哪种模式适合工厂化生产,笔者认为不同地域、不同条件,肯定会有不同要求,而且大生产式的工厂化生产肯定会取代手工作坊式生产。
而工厂化生产主要体现在要素的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上。而这些要素的程度决定工厂化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在工厂化生产跃然而上的今天,如何恰如其分做好这三个方面,是大有学问的。
合作化愈演愈烈
现在不是小农经济时代,进入资本的大生产时期。不要说国际方面的“壁垒”,就是生产要素、流通领域、市场自律整合,都需要一个综合抗衡的力量。各家自扫门前雪,最后大家都出不了门。政府、基地、协会、龙头企业等召唤大家“抱团”,减少各自为战,被各个击破的命运,于是出现了一种新型组织——新时期合作化组织。近年来,合作化愈演愈烈。在食用菌行业主要有三种形式:“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合作社+农户”。
“公司+基地+农户”,这种形式,一般为龙头企业所采用。龙头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广大市场的开拓能力。他们掌握最全面的市场信息,能够准确引导菇民的种植方向。龙头企业还可以把握好前期的生产管理,尤其是菌种的制作、生产和管理,把风险降低。而菇民可以在基地或自家种菇,只管理好菇的生产和采收,这样便于把一个工艺做精,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这种方式适合大规模的公司运作,有强大的支配国内、甚至国际的作用。
“合作社+农户”,这种形式适合小规模的生产组织。处于刚起步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地方,对市场、技术要求甚高,而还没有龙头企业来支持发展。只能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成立合作社,以一个声音来表达大家共同的要求。合作社一般由当地的能人、明白人组成,是我国小农经济走向强大的主要方法,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协会+合作社+农户”,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协会的参与,在我国,协会组织亦官亦民,能较好搭起民间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政府也可以通过协会来了解群众,帮助群众,真正走群众路线。而协会在专项资金扶助、产业发展、融资贷款等方面都能够替产业说话。
“三化”运动,使2009年食用菌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笔者相信2010年,“三化”还会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