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菇农反映,他们的栽培产量不高,效益低下,自金融危机以来,部分菇农转行,甚至有的食用菌企业倒闭等等,如何才能真正搞好食用菌生产,提高生产效益?
首先,分析市场不足。食用菌市场与其它农产品市场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仔细研究后即可发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分析的主要根据是,国际国内市场态势、我国与食用菌进口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国际市场主要交易品种及趋势等,再咨询相关供种单位各品种的销售情况等。
其次,对菌种的认识,没有提高到作物良种的高度。种子,作为主要基础之一,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很大,农民朋友每年都要更换诸如棉花、玉米、白菜等良种,但对于菌种则没有该种认识,每年因乱引乱繁、纯度低、菌种携带病毒病菌以及老化退化等问题,导致栽培失败者大有人在。近年推出的“菌种脱毒”新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生产。
再次,不注意掌握最新技术动态。作为科技人员,我们一直关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如近年推出的“营养调配技术”,就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操作技术,生产中只要在原基础上加入食用菌三维营养精素,即可获得菌丝健壮、提高抗性、增产30%的理想生产效果;又如菌丝后熟技术,作为一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非常理想,但有的菇农还是没有注意,一旦完成发菌就快点出菇,结果必然是菌丝成熟度不足、生物量不够,产量必然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再如爆发出菇技术,以菌丝后熟培养为保证,即可获得头潮平菇100%以上的生物学效率,部分菇农超过140%,缩短了生产周期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
第四,不注意引进高档珍稀品种。近年来,各地尤其南方各大市场的珍稀菇类,越是新品种越是受欢迎,但山东的珍稀品种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比如近年驯化的柳松菇,由于含有核酸等抗癌物质,鲜菇的市场价格一度达到千克16元,效益自然高于其它品种。如进行商品生产,一般投入产出比应在1∶2~4。
第五,对病虫害的预防没有可行措施保障。目前为止,菇农的生产多处于“靠天吃饭”的自然状态,一旦出现病虫危害,则手忙脚乱,盲目用药。所以,我们一直提倡“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近年推广应用的用于菇棚预防性消杀的“百病去无踪”、 直接用于病菌斑块的“消霉王”、处理覆土材料和杀灭真菌性病害的“百病傻”以及黄菇病专用药“黄菇一喷灵”等,效果良好;但是,药物的专用性较强,如不分青红皂白乱用药,结果不言而喻;并且,我们提倡,坚持预防为主,发菌和出菇期间坚持用药;无论哪种药,均不得对菇体直接喷洒,以免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