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山丹县李桥乡双孢菇产业朝规模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0-10-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小蘑菇引领大产业
双孢菇种植,由于栽培工艺简单易学,且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李桥乡从2007年试种,至目前,已在东沟、河湾、巴寨荒滩坡上发展双孢菇大棚累计达185座,每棚每年可产菇3000至4000斤,实现收入1.2至1.6万元,预计产量可达到60万斤,总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以上。
在比较优势中找准突破口
“通过算对比账,我们在比较优势中找准了突破口。”党委书记周文云介绍说。早在2007年,乡党委、政府就通过考察论证,在东沟村试种双孢菇大棚15座。为了保证双孢菇种植成功,乡政府成立专门组织,并抽调3名农业科技干部常住在东沟村,深入农家院户、田间地头,帮助种植农户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统一规划、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资金扶持,调动农民种植建设的积极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双孢菇种植成功了,然而由于种植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够满足较大市场环境下市场的需求,外地客商不愿前来收购。2008年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双孢菇大棚达到70座,但市场价格疲软,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9年,由于受上年销路不畅的影响,广大种植农户撂荒了部分大棚,种植量大幅减少,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年外地客商上门却按每公斤7元钱收购,然而数量却很少。
今年,乡党委、政府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东沟村新建大棚60座,在李桥乡农民创业园区,通过政府带动的形式,新建大棚40座,并和外地客商签订了最低价每斤3元的双孢菇销售合同,并在东沟村建起一座恒温库,实现了种植-保鲜-销售一条龙。
以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种菇
为真正把食用菌发展成为惠民产业,解决在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李桥乡领导,先后4次到永昌县红山窑考察学习大棚双孢菇种植技术。为使该项新技术能够顺利推广成功,2007年,李桥乡组织东沟村各社社长到永昌县红山窑实地参观,并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及动员培训,确定10户懂科技,接受农业新科技、新成果快的农户,由县政府每座大棚扶持资金5000元,建造10座半坑式样板棚,聘请省农科院专家任爱民教授作技术顾问,选派两名技术人员驻点进行技术指导,常年驻守蹲点,试验示范食用菌新品种、栽培新工艺、栽培基料新配方、简易栽培设施等技术,指导农户栽培种植食用菌。
与此同时,在食用菌生产的各环节,组织技术人员,分赴有关乡镇村社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农闲全面培训、普遍性问题集中培训与个别问题进棚入户讲解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保证小蘑菇种出大名堂。针对双孢蘑菇栽培对温度的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乡上提出“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的思路,充分利用过去闲置的山滩旱地,积极推广半坑式反季节双孢蘑菇栽培棚及专用栽培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比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降低了一半,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
以集中连片实现向规模化发展
由于双孢菇产业在李桥乡取得的巨大成功,并在全县各乡镇大面积推广,同时双孢菇市场销售畅通了,种植农户从中得到了实惠,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地位也随之改变,由过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强行干预变成了现在的政策指导、重点扶持、区域种植、规模化经营,变主导为服务。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地位也变了,由过去的被动变主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李桥乡乡长刘开平介绍说,今秋明春李桥乡计划新建大棚数突破300座,计划到2015年突破2000座,年产量达到3000吨,最低实现销售收入0.18亿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600多元,真正把李桥乡建成“双孢菇产业之乡”。
县上针对农户种植积极性高涨的实际,加大政策引导和政府扶持力度,通过市场拉动、中心村辐射、种植户传帮带三种方式,狠抓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集中连片”的群体化生产格局。针对种植起步阶段,资金、技术等问题。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对症下药,现场办公,多方协调筹资建设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种植基础条件,帮助村民引进品种,促进双孢菇种植的迅猛发展。
截至目前,山丹已初步形成了李桥乡东沟、河湾、巴寨村,霍城镇东关村、新庄村二社、四社、大马营乡双泉村、前山,位奇镇十里堡、清泉镇拾号等村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