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0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武义兴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成为入社农户105户、注册资金100万元、年产值2000多万元,社员年增收380多万元的规模合作社,建成了全省最大的茶薪菇生产基地,具备年生产80万袋茶薪菇的能力。
1987年,该社理事长高文兴就开始学习香菇培植技术,并一直从事食用菌的市场营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深刻认识到食用菌产业品种结构单一,香菇比重过高,产品附加值不高,种菇的经济效益下降等瓶颈,于是先后赴福建省古田县、江西省黎川县考察茶薪菇产销情况,并引进市场茶薪菇、竹荪等食用菌珍稀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建立了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但是由于技术不到家,制作的三批23500袋菌袋,成品率分别只有10%、40%和55%,正常菌袋不足10000袋。他和合作社的技术骨干全面分析可能造成前三批菌袋污染率高的各种因素,同时聘请福建省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阮毅为技术顾问,成立了项目攻关小组。合作社几经周折,在2006年11月28日的第四批试验中,对原料配方、含水量、灭菌时间及接种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大调整之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6500袋菌袋中仅污染了95袋,成品率高达98.5%。此项技术有利地推动了食用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一般农户年栽培量为5万~10万袋,实现周年出菇,比常规栽培增产25%,增收三五成,还带动了柳城、新宅等地菇农学习效仿。同时,在借鉴福建成功的茶薪菇栽培技术基础上,该基地因地制宜适当调整食用菌用料配方,推行棉子壳代替杂木屑,建立“原料生态化、生产设施化”的茶薪菇集约化栽培,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缓解了菌林矛盾,对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基地还实施“竹荪引种试验与示范”科技项目,用竹屑和砻糠做基料,在1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里套种,每亩获得8000多元收益,为建立新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出了有益探索。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