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食用菌产业的成功之路
发布时间:2012-02-27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微薄的产业利润,高昂的商务成本,在上海这座大都市中,农业企业的发展之路在哪里?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也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以科技引领走出低成本竞争模式,上海科技小巨人企业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的成功之道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
利润高出同行3—6个百分点
“自从将企业搬到上海奉贤之后,我们就举行了多次创业恳谈会。目的只有一个:如何在没有低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大山合董事长毛传福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区里的领导来了,各政府部门负责人来了,专家学者也来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要在“科”字上做出大文章。
大山合迈出的第一步是成立了两个研究所。一个是食用菌研究所,专门进行野生菌菇资源的挖掘与驯化;另一个是健康食品研究所,拓展以菌菇为原料的各类保健、休闲食品。
在毛传福看来,两个研究所分别拓展了企业产业链的前端与后端。随着科研投入的增加,两个研究所的成果很快变成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传统黑木耳的形状大多是几片木耳簇拥在一起,中间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沟渠”。这些折叠的“沟渠”里,常常混有泥粒、细沙,因此需要人们将黑木耳细细清洗。在大山合的食用菌研究所里,技术人员培养出一种形状整齐、外观圆润的单片黑木耳,没有褶皱,无需清洗。
在国际市场上,营养价值较高的东北野生黑木耳可以卖到8美元/千克,而单片黑木耳的价格却达到了14美元/千克。大山合随后自主开发了28美元/千克的长毛黑木耳。目前,企业实验室里正试着驯养一种从湖北神农架引入的“茸耳”品种,其价格更是高达300美元/千克。
健康食品研究所则为大山合提供了6大类70多个品种的各类食品。这些将菌菇进行精深加工的产品已经获得5项发明专利以及两项国家标准。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利润。”毛传福说,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让大山合的利润始终高出同行3—6个百分点,科技对企业的贡献率已达20%。
科技小巨人让企业交得起“学费”
“科研投入年增长率保持20%以上,科研投入占销售比例保持在6%以上,企业的科技贡献率要达到27%。”这是毛传福今年对大山合的科技战略部署。
之所以有如此大胆而明确的数字,不仅因为大山合已经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更由于大山合的另一个身份科技小巨人企业。
“作为农业领域的民营企业,本身企业利润率就低,因此对风险重重的科技投入其实是很有顾虑的。一旦投入过多资金的项目失败,是企业绝对交不起的"学费"。”毛传福说,在大山合,如菌菇烘干机、流水线等设备,都是由技术人员自行改造的。这些改造设备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而失败的居多,光改造设备打水漂的钱就不下几十万元。 随着科技小巨人企业的210万元政府资金到位,大山合得以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政府资金为企业壮了胆,使得企业有交"学费"的勇气。此时,政府1元的投入能带动企业10元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可能达到100元。”
从2008年到2010年,大山合共计投入科研开发经费6052.5万元,其中5150.5万元投入菇精、蘑粒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902万元用于中心化验室相关设施及设备构建。
更让毛传福没想到是,科技小巨人不仅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大步前进,还引来了社会资源的聚焦。2010年底,在大山合资金最为紧张的时刻,一家商业银行的信贷部经理主动上门“雪中送炭”,并提出“由于大山合是上海市科委认定的"科技小巨人",可以给予基准利率贷款。”
毛传福说:“农业企业必须将"科技"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