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蘑菇颜色低调也可能有毒,野生蘑菇勿采食
发布时间:2012-03-2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日前,方先生在广东白云山晨练时发现白色蘑菇,觉得很像在老家常吃的品种,采摘回家晾晒后食用,结果出现急性毒蘑菇中毒。这是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获悉的第一起蘑菇中毒事件。历年来2月~4月是广州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警示:野生蘑菇难辨别有无毒,市民切勿采食,慎防中毒。
采食白蘑菇导致急性中毒
今年2月份,退休来广州居住的方先生,在白云山风景区柯子岭附近晨练时发现类似家乡生长的白色蘑菇,虽然留意到路边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警示牌,但方先生还是采摘了八九朵带回家,并放置在阳台晾晒。晾晒期间,方先生发现蘑菇中曾有虫子出现,觉得虫子啃咬过的蘑菇没有毒,由此误以为蘑菇为“无毒”菌类。
家人曾劝阻方先生不要吃,但方先生执意将晾干的蘑菇用盐水滚烫后与大葱清炒独自食用。当晚,方先生出现持续性的腹部胀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症状,遂前往附近医院急诊科求诊,医院检验结果显示他的肝功能严重受损,诊断为“急性毒蕈中毒”(即毒蘑菇中毒)。幸运的是,经过医院采取护肝、补液、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方先生生命体征稳定,肝功能指标数值逐渐恢复正常。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调查确认,方先生所采的野生蘑菇为“致命白毒伞”,此事件为广州市2012年第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
蘑菇有无毒不能听信民间经验
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市民,方先生误食毒蘑菇的事件再次说明,民间流传的辨别野生毒蘑菇的方法并没有科学依据,轻信并实践这些方法,是造成误食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民间流传的关于蘑菇毒性的错误说法常见的有:
错误说法1:鲜艳的蘑菇有毒,无毒蘑菇颜色不鲜艳。
解释:错!可食用蘑菇也有颜色鲜艳的,而毒蘑菇也有颜色低调的。最“臭名昭著”的毒蘑菇“致命白毒伞”就有光滑挺拔的外形和纯洁朴素的白色,符合传说中的无毒蘑菇形象。但它却以极高的致死率成为毒性最强的大型真菌之一。而颜色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美味食用菌。
错误说法2: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解释:错!所有的蘑菇都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自养,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它们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至于环境的“清洁”和“肮脏”,并没有具体的划分标准,更与生长其中的蘑菇的毒性无关。食用菌鸡腿菇经常在粪便上野生,栽培时也常用牛马粪便作为培养基;反之包括白毒伞在内的很多毒蘑菇都生长在相对清洁的林中地上。而蘑菇生长环境中的高等植物,尤其是与很多种蘑菇共生的松树和栎树,也不能作为蘑菇无毒的判断依据。
错误说法3: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啮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解释:错!人和昆虫的生理特征差别很大,同一种蘑菇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很多对人有毒的蘑菇却是其他动物的美食,比如豹斑鹅膏经常被蛞蝓取食。致命白毒伞也有被虫啮食的记录。以上案例中方先生就误以为虫子吃过的没毒。
错误说法4:毒蘑菇与银器、大蒜、大米或灯芯草同煮可致后者变色;毒蘑菇经高温、盐水烹煮或与大蒜同煮后可去毒。
解释:大错特错!!银针验毒是个流传千年的古老传说,原理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古法提炼的砒霜纯度不高,常伴有少量硫和硫化物,用银器有可能验出,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会令银器变黑。至于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灯芯草变色的说法则完全是无稽之谈,毫无证据支持该说法。
高温烹煮或与大蒜、盐同煮可以解毒的说法危害更甚。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的毒素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以白毒伞为例,它的毒性成分是毒伞肽,毒伞肽的稳定性很强,煮沸、晒干都不能破坏这类毒素,人体也不能将其降解。吃下一两朵白毒伞就可能夺去一个成年人的生命,而且一旦入口就没有任何解药。大蒜里的活性物质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对毒蘑菇完全无能为力。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