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万亩樟子松基地在菌根食用菌培育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创新采用的“菌根共生技术”成功实现林下经济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
近日,走进小壕兔乡万亩樟子松基地看到,种植时间超过20年的樟子松林下,松针、松果已堆积腐化成厚厚的营养土壤。工作人员手持钻孔设备,在每一株樟子松周围的土地上钻出6个小洞,随后将特制的菌液注入其中。
据介绍,注入小洞里的,是经菌丝高密度发酵培养的点柄乳牛肝菌和血红色钉菇菌液,这是榆林市造林绿化服务中心与内蒙古大学联合研发的一项菌根食用菌人工栽培新技术。与传统菌菇种植模式不同,菌根食用菌菌液完成接种后,林业技术人员将通过人工介入促进真菌与樟子松形成菌根,并最终实现两种菌根食用菌的正常出菇。
待到菌根形成后,樟子松可在菌根食用菌的帮助下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和生长促进剂,而菌根食用菌则会从樟子松体内摄取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糖分和其他物质,同时分泌抗体在樟子松根部表面形成一道化学膜,防止其他病菌侵入樟子松体内。此外,菌根食用菌的菌丝还可产生腐殖酸与多糖类形成胶质,将分散的土粒胶结成团块状,由此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气性,对提升沙土造林成活率、防止水土流失都有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榆林毛乌素沙地菌根食用菌接种试验项目经过连续数年试验,于今年正式启动林下试点接种工作,覆盖6个县市区不同立地条件的10个接种点,截至目前已完成菌液接种4吨。(来源:榆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