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这是中国乡村大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土地流转。
这个变革,颠覆着农村传统的春耕格局、产业格局,也改变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农贷格局。
记者日前来到江苏建湖农村商业银行采访时,在农村目睹到的春耕景象,让记者非常震撼。在建湖91万亩耕地上,传统的麦田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万亩设施蔬菜、1000亩葡萄园、万亩优质粮基地、荷藕基地、水产基地、特色畜禽、花卉苗木……
土地“流转”
建湖乡村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变化,源自2008年当地开始的一场土地流转变革。
建湖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曹生华告诉记者,当地之所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一方面是因为新生代农民都外出打工,老弱病残成了留守家中种地的劳动主力,他们种地常常采取粗放方式,播种之后追追肥、打打农药,产点糊口粮就很满足;另一方面,农民种植传统稻麦,收益很低,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在500元左右。为了改变产业格局,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三农”发展,当地政府决定通过土地流转,吸引各类资本,投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实施规模化种植。
最初的土地流转非常困难,因为农民疑虑重重。等尝到甜头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你想想,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从租种自家土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种养大户那里,拿到一年每亩1000元的租金收入。如果愿意,他还可以在这些承租企业或者种养大户那里打工,打工一年,又可以赚到近万元。算下来,土地流转前和流转后,收益相差巨大,财富的示范效应让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态度从抵触转向支持。”曹生华说。
农民的支持,让建湖的土地流转从2008年的2万亩,发展到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每年5万亩,今年流转土地有望达到6万亩。未来3年,当地政府还将集中连片地推进土地流转的“千百工程”,即在乡镇搞1000亩示范片,在村里搞100亩示范方。
“建湖县正在用流转的土地,向社会资本频送"橄榄枝"。”曹生华一语道破。
产业“流转”
建湖九龙园艺公司老板叶依斌,就是“橄榄枝”的接受者之一。
这个外地来建湖投资的老板,做的是高效农业、规模农业,需要的是成片土地。2008年,叶依斌在建湖200多亩的流转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生态农业投资之旅。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流转的土地慢慢增加,目前流转来的土地已达8000亩,其中核心区4000亩。
流转的土地通过叶依斌的投资,在建湖新生了一个产业:花卉苗木业。这个建湖以前从来没有的产业,如今随着叶依斌的成片种植和在产业链上的延伸,不仅拥有了苗木繁育基地,还有了花卉苗木批发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成了这个产业链上的依附者、创业者和受益者。2011年成立的苗木研发中心,更是强化了这一产业在建湖的地位。“通过研发中心,我们研究出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耐盐树种。”叶依斌说,这个树种非常适合在盐碱地生长,木质好、能密植、生长快,目前已获得了盐城、东台的很多订单。“昨天开始,每天大概有10车(每车1.5万棵、每棵5元左右)树苗运往沿海滩涂。”叶依斌对记者说。
不仅仅是叶依斌。建湖龙友菌业有限公司的季龙友同样通过1000亩流转来的土地,给建湖“流转”出了一个新的产业——食用菌种植业。建湖正清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正青,也依托自己拥有的96台套包括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自动插秧机等在内的农机具全程机械化优势,抓住农村土地流转的机遇,流转土地,打造绿色大米,与农超对接。“2008年我们流转了1000亩土地,2011年达到3270亩,今年下半年还要流转土地2600亩。”徐正青打算利用这些集中成片的土地,通过机械化作业打造优质粮基地。
其实,不仅是叶依斌、季龙友、徐正青等企业家,在建湖,正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抓住当地土地流转机遇,开始了建湖农业种植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产业结构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农业的“流转”。(徐绍峰 王峰)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