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推荐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药用菌与林下经济发展研讨会

    第九届木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暨食...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胜利闭幕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安全吃菌知多少

    安全吃菌知多少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24食用菌产业数智化创新发展大会

    中国乡镇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成...

    强雨天气,食用菌生产如何安全应对?

    强雨天气,食用菌生产如何安全应对?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未来发展

    透过2023年度业绩报告看食用菌上市公司...

    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12-06-2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食用菌产业的整体水平,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意见和加快生物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布置和要求,结合产业具体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
      (一)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取得的成绩
    云南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主要分布省份和重点产区。“十一五”期间,食用菌产业坚持以野生食用菌为主,栽培食用菌并进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五个十”工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2010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累计达21万吨,总产值9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2.5亿元,出口创汇3.417亿美元,出口产品由传统单一的盐渍品、干制品向速冻品、快捷即食品等多元化发展。生产加工企业由不足300户发展到400多户,餐饮户增至600多户,增长33.3%,已建设资源保护基地10个,培育龙头企业10户,扶持专业交易市场8个,研发自主专项技术10个,培训农户20万人次,使主产区直接从业农户年平均收入由3000元增至5000元。已基本建立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和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依托,内外销相结合的经营格局,成为边远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1. 建设资源保护基地,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129个县市中,已有40个被列为云南省食用菌基地县。迪庆、丽江、楚雄、大理等主产区结合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组织建设松茸、羊肚菌、块菌、牛肝菌、鸡枞等资源保护基地,进行野生菌资源保护和原生境人工促繁,推广面积达50万亩,封山育茸,自然产量提高15-20%。以金耳、杏鲍菇、金针菇、香菇为主的地方品种栽培食用菌基地已在昆明、玉溪、曲靖、保山等地区建设,面积达60万平方米,生产规模增长10%,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基本建成,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涉农带动面广,助农增收作用日益明显
    云南食用菌92.8%是野生食用菌,自然产量达50万吨,具有种类多、分布广、产量大的特点。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鸡枞、干巴菌等品种各具地方特色,每年5-10月野生菌产菇季节,当地市场、农村集镇产销两旺,一片繁荣。云南野生食用菌以其区域特征突出、产地环境质量优良、初级产品具有绿色、生态、健康的品质优势占据国际、国内市场。“十一五”期间,随着食用菌采集、加工、销售、餐饮、文化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参与食用菌采集、加工、经营的人员由1500万人增至1800万人,上千户生产、加工营销企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务工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直接增加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的现金收入。
        3.加强管理和措施保障,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省受牛肝菌尼古丁事件和松茸农残限量的影响,出口严重受挫。特别是2009年受欧盟提高牛肝菌尼古丁限量标准影响,我省2009年出口牛肝菌干品770吨、创汇2054万美元,数量、金额同比下降27%和27.2%,牛肝菌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级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增强检验检测能力,加强质量安全保障,稳定扩大出口创汇,2010年使牛肝菌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全省野生菌出口完成1.2118亿美元,其中:牛肝菌出口1.05万吨,创汇7183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4.4%和9.4%;松茸出口1206吨,创汇4735万美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26.8%和8.4%,野生食用菌出口创汇稳居全国之首。
        4.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十一五”期间, 食用菌产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在野生食用菌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扩繁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食品高新技术加强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取得一批成果、技术和专利;完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研究,研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形成一批规模化加工企业,食用菌加工率提高30%以上。拥有了香格里拉松茸、丽江羊肚菌、楚雄牛肝菌、大理鸡枞、滇中干巴菌等一批地理标志,“云菌”品牌效应基本形成,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翻番。
        5. 进一步理顺产业管理体制
    “十一五”期间,省政府颁布《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了行业主管部门,省级和部分州(市)先后成立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基本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开展产业统计和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推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各州、市政府、省级有关部门及科研院所积极配合,认真执行和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实行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整合,为加快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食用菌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虽然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与其它产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矛盾突出。野生食用菌主要产于我省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缺乏规范的政策保护措施,名贵野生食用菌乱采乱挖、过度采集现象十分普遍,菌塘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出现退化,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使野生菌资源储量和商业产量均呈下降趋势,部份品种临近濒危。
        2.产品科技含量较低,龙头企业带动增效不明显。食用菌产业涉及面广,技术升级慢,缺乏深度开发,野生食用菌主要以初级原料为主,出口原料型产品价格只是加工成商品价格的5%-10%;栽培食用菌缺乏有力支持和引导,处于自发状态,加工增值不显著,企业增效不明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融资平台,企业融资难度大,发展规模普遍偏小,加工能力不足,从而带来资金、人才、技术聚集度不高,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3.信息化程度低,市场建设滞后。产业进程中过多的关注了生产环节,而对市场信息、流通环节重视和投入不够,经营网点分散、各自为阵现象突出。市场建设滞后,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产品流通不畅,造成野生食用菌采集后腐烂变质或廉价销售,商品率较低,农民收入不高,资源经济附加值未能体现,市场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4.缺乏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食用菌在采集、生产、保藏、加工、包装各个环节缺乏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缺乏大宗产品出口质量标准,及与标准对应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和质量控制可追溯体系,使监管能力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制约了产品出口和消费。
        5.市场经营秩序混乱,行业自律能力弱。我省食用菌长期沿用传统的采购和销售方式,生产企业规模小、较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弱,市场存在无序竞争、企业低价争夺客户的混乱现象,导致牛肝菌、松茸等大宗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产业规模的壮大和市场体系的建立。
        二、机遇与挑战
        云南拥有野生菌978种,占已知世界2166种野生菌的45%,占中国的91%,是全球野生食用菌品种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形成较强的食用菌开发技术能力和条件,具有产业链长、涉农面广,以及不与粮食争地、不与农民争时的优势,为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条件和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菌绿色、健康、安全、营养的特点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发展,将发展生物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国家将云南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内容,使食用菌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食用菌产业应紧紧抓住发展契机,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保障,以做大“云菌”品牌为动力,围绕云南打造绿色经济强省这一重要目标,充分发挥云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政策环境优势、文化旅游优势,建基地,扩生产,抓龙头,树品牌,强势推动云南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富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的大好机遇,立足云南食用菌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保护、质量安全、市场体系、科技研发等支撑体系的加强与完善,促进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食用菌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提升产业集中度,延长食用菌产业链,努力打造一批现代化食用菌龙头企业,创新树立“云菌”特色品牌,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建立食用菌资源有效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依靠科学技术,高效地利用资源,由单纯依赖资源消耗向保护与利用并重转变,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创新机制,营造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快推动产业发展。
        3.坚持自主创新、企业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技术质量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食用菌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4.坚持调整结构、培育品牌。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突出抓好食用菌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关键环节,培育精深加工拳头产品,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优势和科研优势,生产具有云南特色的食用菌产品,打造“云菌”品牌,加快食用菌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5.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把资源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做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栽培食用菌,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发挥好食用菌产业助农增收的积极作用。
        6.坚持开放合作,集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政府的引导、投入,整合产业资源,走产业联盟道路,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15年力争年产量达到36万吨,其中:野生食用菌16万吨,栽培食用菌20万吨,年产值接近100亿元,出口量3万吨,创汇3亿美元。建立起包括栽培、生产、加工、餐饮、旅游在内的较完整产业链,体现产业鲜明特色。
    具体目标:
        1.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野生食用菌基地县40个,面积增加到1500万亩,其中野生食用菌重点资源保护采集主产区10个,保育面积达100万亩,自然量增长20%;发展特色栽培食用菌基地县10个,面积增加到200万平方米;培训农户50万人次,直接带动从业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其中主产区直接从业农户年收入由5000元增至8000元,增长60%左右。
        2.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食用菌生产关键技术标准、质量检测与控制体系,使综合加工率从目前的平均30%上升到60%,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效益,其中生鲜原料产值10亿元,初加工产值30亿元,精加工产值20亿元,餐饮文化产值25亿元,功能性产品产值15亿元。
        3.加强专业市场建设,按照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要求,以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多渠道融资方式,在昆明、玉溪、楚雄、大理、迪庆等生产消费重点区域新建或改扩建10个大中型食用菌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结合‘“新网工程”、“乡村流通工程”等各种项目资金,以增强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各类乡村集贸市场;积极构建安全、快捷、有序的市场流通网络体系,加快食用菌产品流通,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
        4.研发推广自主创新技术10项;培育龙头企业30户,组建产业集团;改扩建大中型加工生产基地20个,打造20个示范县,为产业的升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主要任务
       (一)以资源保护,高效利用为核心,促进野生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
    以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快野生菌保护促繁基地建设,着力突破松茸、羊肚菌、牛肝菌、鸡枞菌等资源保护技术,封山育菌,提高单产和产值;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食用菌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加快野生食用菌保健、调理等新功能和新用途的研究和产品生产,实现提质增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传统经营方式,探索产品多样化的途径;规范食用菌生产加工行为,改善生产加工环境,推动生产示范企业建设,提高产品形象,增强应对国内外市场的能力;利用自然生态条件,积极探索野生食用菌生态旅游、餐饮文化等新兴产业形态,做强做精野生食用菌产业。
       (二)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导向,推进栽培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我省独有的金耳、裂褶菌以及适销对路的杏鲍菇、茶树菇等优良品种为重点,强化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GAP栽培食用菌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双孢蘑菇、香菇、黑木耳、银耳等反季节栽培和珍稀名贵食用菌品种,推广有机食用菌栽培、认证。引进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用设施农业和工业化理念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提高栽培食用菌品种的生物转化率,实现栽培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云菌”品牌
    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建设云南食用菌市场体系,特别要注重市场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的建设。努力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易门野生食用菌交易会、中国南华野生食用菌美食文化节、香格里拉松茸交易会;加快地理标志暨原产地认证、管理,以“云菌”品牌为核心,加强食用菌外贸平台、信息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探索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云菌”专业市场,扩大“云菌”市场占有份额。
       (四)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以建立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重要载体,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产业资源,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的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存的创新模式,突破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及共性、关键技术瓶颈,培育产业重大技术及产品创新的产业集群主体;以云南食用菌工程研究中心为基础,加大科研投入和资源配置,推进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使之成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
        (五)深化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积极引进国内外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支持和鼓励我省企业走出去,开展全方位的科技交流、贸易合作,构筑起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外人才和市场优势,拓展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食用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六)建立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建立和完善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密切跟踪、全面收集、及时发布国际贸易信息,建立国外新贸易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为出口企业提供国外贸易壁垒新动向。完善国内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研制一批重要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推进行业自律、企业自我约束,努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提升产业层次。要求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促进服务协调,帮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
    五、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区域比较优势,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一)原料基地建设:依托全省野生食用菌重点区域,建设50个食用菌基地。主要在四个片区对我省特有的松茸类、羊肚菌类、鸡油菌类、珊瑚菌类、牛肝菌类、乳牛肝、奶浆菌进行重点布局。其中建立滇西北地区(迪庆、丽江)为主的松茸、羊肚菌资源保护基地,滇西地区(楚雄、大理)为主的牛肝菌、块菌资源保护促繁基地、滇南地区(版纳景洪、普洱澜沧)为主的红菇、奶浆菌资源保护促繁基地,滇中地区(玉溪易门、峨山)为主的干巴菌资源等自然保护基地40个,在保山施甸、玉溪易门、曲靖陆良、马龙等县(市、区)建立反季节茶树菇、金针菇、双孢蘑菇等特色栽培食用菌基地10个。
        (二)流通市场建设:在滇东、滇中、滇西、滇西北、滇南、滇东南等六个片区,布局10个食用菌专业批发交易市场,配套建设加工处理和物流配送设施设备。
        (三)龙头企业培育:以现有企业为基础,结合区域现状,在全省范围内择优布局,重点培育食用菌生产加工、营销等大中型龙头企业30户,打造生产加工基地,实现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四)技术研发中心:以昆明为中心,聚集产业技术研究力量,开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产业成果转化。重点在野生食用菌驯化、人工保育促繁、菌根菌半人工栽培、良种筛选和产品质量安全及深加工技术上攻坚克难,取得突破。
       (五)产业服务中心:以滇中为中心,建立覆盖全省的产业服务机构,开展食用菌产业信息网络数据统计、食用菌质量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工作。
        六、重大项目
    2011-2015年期间,围绕食用菌产业链建设目标,组织实施原料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质量安全体系、市场流通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产业联盟等六类重大项目。项目总数200项,平均每年实施40项。
       (一)原料基地建设
        1.野生食用菌产业带基地建设
    重点扶持以名贵特色野生食用菌(虫草、松茸、羊肚菌、牛肝菌、鸡枞、块菌、红菇、干巴菌、鸡油菌、竹荪等)为主的基地建设,在全省选择40个县(市),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40个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人工促繁基地,面积1500万亩,培育资源产能16万吨,培训农户50万人,带动从业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建成后农业产值45亿元,加工增值22.5亿元的产业带基地。
        2.GAP栽培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
    以香菇、双孢蘑菇、杏鲍菇、金针菇为主,按照周年生产,大力发展反季节栽培的思路,在滇中、滇东、滇西、滇南、滇西北、滇东南等片区,建设GAP栽培食用菌标准化基地10个,面积200万平方米,产量20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加工增加值10亿元。
       (二)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选择10户创新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和20户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有品牌优势的生产贸易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项目的重点扶持,鼓励支持企业向即食、保健食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多元化发展。通过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实现提质增效。培育产业引导龙头,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业集团,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构建基地、生产、采供、储藏、销售为一体的经营体系,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带动作用,创建特色优势品牌,大幅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三)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针对野生食用菌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和质量安全问题,加强对野生食用菌地方和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加强野生食用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加大全程质量监管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从采摘、收购、包装、运输到加工的质量安全控制监管链条,提高野生食用菌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出口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按照《食品卫生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生产企业行为自律,全面推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分级管理,构建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为食用菌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四)市场与物流体系建设
    培育市场流通主体,优化市场布局,集中建设10个食用菌专业交易市场,着力抓好冷链物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信息系统等薄弱环节建设;创新交易方式,积极推行拍卖制、远程交易、网上交易、集中配售、连锁经营等新型交易方式。将贸易与加工、物流融为一体,形成购销、加工、物流三位一体的产后处理流通中心,配套建设产后处理车间、冷藏冷冻处理设施设备,将食用菌产后损失由目前的20-30%降至10%以内。
       (五)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1.建设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云南食用菌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重点开展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菌种培育、保鲜加工、活性成分技术研究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2.建设产业服务中心
    由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牵头整合资源,组建产业服务中心。建立数据标准和网络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和国内外技术发展信息,实现信息对称共享;搭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先进、成熟、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组织召开成果宣传推介会,开展人才教育培训等服务。
        3.建设产业人才队伍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引培,建设产业创新团队,提高产业管理综合素质和行业自律行为;在大专院校设立食用菌专业课程,培训产业技术人员;加强菇农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新技术,提高食用菌生产技术水平,建立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六)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促进产品的结构优化、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及科技水平,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食用菌产业整体水平,以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产业目标和产学研在战略层面上的有效结合。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机制
    省级和主产州市要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提高产业的宏观管理能力。发挥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管理职能,加快建设产业信息网络统计平台,提供科技与市场信息,产业统计分析,组织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农业、林业、商务、科技、扶贫、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在政策、技术、资金、项目、培训、食品安全等多方面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共同为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
      (二)强化政策保障,营造有利环境
    围绕资源保护、质量安全、生产安全、市场主体、产业投入等问题,加强产业政策的调研与修订工作,健全食用菌产业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食用菌出口的政策措施,利用农产品出口政策性信用保险制度,确保食用菌产品出口信用的财政补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相关税收、财政贴息等激励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实施一批地理标志、商标保护为主,推进“云菌”产品品牌建设,严厉打击伪劣商品和假冒品牌等非法行为,促进食用菌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国家财政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外资企业投向食用菌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尽快形成在资源保护、技术研发、质量安全示范基地建设、信息交流和宣传推广等公益性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企业投入的多元化产业投入体制。尽快扶持基地专业生产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安全监管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农牧民增收、社会稳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高度,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负领导、组织、协调、监管责任,切实做好本行政区域内野生食用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五)依靠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升级
    增加对食用菌科研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加快节能、高效、简易、实用栽培技术研究和优质新品种培育;加快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食用菌新品种、保鲜加工、综合利用方面的先进技术,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加强对菇农的培训,通过科技入户、重大技术推广等项目的实施,组织多种形式的食用菌知识普及宣传、技术培训活动,提高菇农资源保护意识和科学生产观念,提高菇农参与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经营等现代生产方式的自觉性,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六)实施人才、标准战略,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实施人才兴菌战略,建立创新团队,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体系。实施标准化战略,研究制定产地环境标准、采集标准、大宗产品标准、包装运输标准,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发挥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建立信息化、网络化产业技术推广体系,保障产业的有序发展。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