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23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专访高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邱介福
(食用菌市场杂志记者 陶静)近几年,高密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总产量达到7万吨,实现产值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5%。已成为带动本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尤其近二年,高密食用菌产业在标准化、工厂化、产业化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了解高密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理念和特色,本刊专访了高密市供销联社主任、市食用菌协会会长邱介福同志。
记者:邱主任您好,作为高密市主管食用菌产业的部门领导,您对本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使高密食用菌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本市农业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工厂化生产方面依靠科技创新,探索出很多好经验、好做法。首先,请邱主任介绍一下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有哪些创新的思路和理念?
邱主任:高密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八十年代,供销合作社曾专门成立推广站,以平菇为主进行示范推广和大田作物套种推广。进入21世纪,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食用菌生产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产业模式转型升级。为适应新形势,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创新驱动,全力打造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的要求,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首先确立了“彻底改变传统做法、发展现代食用菌产业”的基本思路。具体工作中一是坚持全市“一盘棋”和效率优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化为主要形式,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以规模求发展、求效益。二是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实施科技兴菌,积极引进吸收国内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加强革新改造,不断增强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抓好示范企业和龙头企业,树好标杆和样板,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引领更多的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创收增收。四是加强品牌建设,积极争创名优新特产品,争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申报驰名、著名商标,以品牌提升品质,拓展市场。
记者:合作社组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市联社的领导,请您谈一下农民合作社在高密食用菌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邱主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作为食用菌产业来说,所起到的作用,一是可以把千家万户的菇农组织起来,抱成一团,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通过为菇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组织手段协调农户关系,加强社员自律,规范农户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化解行业内外的矛盾,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和相关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推进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四是合作社的成立,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利用品牌和专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助推“三农”工作进程,从而拉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可开展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对缓解农村资金紧张、解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您认为高密市发展食用菌产业相比其它产业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呢?
邱主任:食用菌产业比较优势明显,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得到全市上下的认可和认同。高密气候适宜,生态环境好,无污染,适于食用菌生长种植,交通、通讯、运输条件十分优越。全市耕地面积143.4万亩,林地62万亩,其中20万亩适合食用菌栽培。每年存积小麦、玉米等各类秸秆至少400 万吨、各种粪便 300 多万吨,果枝条、木屑、玉米芯、棉籽壳、麸皮、豆粕、花生粕等食用菌培养基原料丰富,发展食用菌产业相比其它产业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作为特色来说,一是要扩大工厂化生产规模,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充分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三是搞好综合开发,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上述三点来打造生态、绿色、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
记者:请您谈一下对高密市食用菌品牌推广和产业宣传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规划和打算。
邱主任:总体要求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以名优新特产品为首选,积极申报驰名、著名商标,争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具体上要突出抓好“惠和”、“保益”、“野青菌”、“蕈孚地”等主打品牌,利用工作会议、座谈会、行业论坛、经贸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强化舆论宣传;组织企业走出去,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展销会、交流会、食用菌行业、产业会;搞好市场细分和定位,采取直销代销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配送、农超对接、终端销售、网络销售等多种营销措施,扩大声誉和知名度,不断拓展市场。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的关键之年,高密市对食用菌产业发展有着什么样的远期规划和目标呢?
邱主任:我们已经确定了三大发展重点,一是加速扩建、增建工厂化生产项目,拓展惠德、保益、鸿基、家旭种植等工厂化企业规模,在城西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潍胶路食用菌产业长廊、食用菌生产项目区增上和招商引进6个以上年产万吨以上的工厂化生产项目,“十二五”末,全市工厂化生产年产量达到10万吨。二是充分利用20万亩林地,以密水生态林场为重点,9处沿河镇(街区)为主体,发展林下栽培种植4万亩,“十二五”末林下种植年产达到10万吨。三是进一步完善现有食用菌产业园区功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园区,“十二五”末园区化种植年产达到10万吨。从而以三个10万吨,年总产30万吨、产值25亿元的规模,跨入全省食用菌生产大县(市区)前列,在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基地示范市(县)中的位次有较大提高。菇农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30元。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