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0-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丹阳市食用菌协会成立于2002年12月,现有会员398名。协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内领先、全国知名”为发展目标,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协助当地政府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菇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我市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经过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协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政府和部门领导重视,龙头企业带动,食用菌协会科学指导、服务、推动,会员和广大菇农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协会以服务“三农”、助农增收为己任。在食用菌产业化进程中主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组织、协调功能。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紧密依托协会领办单位、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的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功能。采取公司办协会、协会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协会代表公司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的“订单农业”形式,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带动会员及广大菇农种菇致富。
一、创新机制,服务菇农
充分发挥协会的组织与桥梁作用,利用食用菌龙头企业的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服务丹阳市食用菌产业。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创新食用菌工作思路,在协会(龙头企业)与会员及广大食用菌种植户之间建立了“五统一、二保证”的利益连接机制。
统一技术培训 由协会组织对会员、菇农进行统一培训,教会食用菌种植技术。协会成立以来以来,共集中办培训班69期,举办技术讲座19场次,累计培训会员和来自本市及周边县市区农民学员14500余人次。经过系统培训,使农民群众真正学会草菇、金针菇、平菇、香菇、双孢蘑菇等数十个食用菌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掌握了创业、就业、勤劳致富的真本领。到2011年底,仅草菇一个品种,会员及周边菇农已建造草菇菇房6700余间,年复种面积已超过1500万平方米,年产量3.3万吨,销售额4.5亿元,净收入8000余万元。
统一供种供料 开展食用菌生产资料服务,维护会员及广大农民利益。食用菌生产所需的菌种和培养料由协会组织龙头企业统一加工生产,保证会员、农民用上优良品种和优质培养料,节省成本,提高效益。近3年以来,每年菌种供应量350万袋、培养料4万多吨。
统一质量标准 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强“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组织贯标培训,引导会员、广大菇农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以保证菇类产品的安全质量。 现已有5个食用菌品种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品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统一产品收购 协会与菇农签订收购合同。每批食用菌投产前,先与会员、菇农签订产品收购合同,然后再组织生产,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近3年来,每年的订单收购量都在5000吨以上
统一品牌销售 订单收购的食用菌产品统一由龙头企业以“康韵”品牌对外销售,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保证 即通过产品收购、生产资料价格优惠等措施保证会员及菇农的经济利益;通过进行贯标宣传培训和全程质量控制,保证菇菌产品安全质量,让市民放心消费。
二、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1、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以上举措,我们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不少原来既无技术、又无本钱的农民,通过协会组织的培训,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经营。如:通过从事草菇产销,不少人已经成为富甲的一方的草菇小老板,在398名会员中,年净收入超过10万元的草菇小老板有173户。
2、加速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推进了高效农业规模化。食用菌产业在农业结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朝阳产业。通过协会的组织带动,丹阳地区草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复种面积已超过1500万平方米,年产量3.3万吨,销售3.5亿元,净收入7700余万元。丹阳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草菇工厂化生产基地。
3、助农增收,会员及菇农收入大大提高。现已基本实现了我们当初提出的“办好一个农技协、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预期目标。据统计, 2010年,我市农民的人均收入为11446元,而会员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9868元,人均增长73.58%;2011年,我市农民的人均收入为12822元,而会员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3868元,人均增长86.14%。食用菌协会会员家庭的收入大大高于一般农民家庭。农技协为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积极贡献。
4、草菇专业村建设。食用菌协会的创新运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走进位于312国道边的皇塘镇鹤溪村小康家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鳞次栉比的崭新菇房;一群群忙碌劳作的菇农;一辆辆运送草菇的车辆,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这个不足30户人家的小村庄,已有26户农民自愿加入食用菌协会后从事草菇生产。他们建造了485间温室菇房周年种植草菇,年栽培草菇面积达到61万平方米,2011年,年产草菇1380余吨,产值2200万元,净利360.8万元。户均纯收入13.9万元。有的农民从几间菇房做起,赚了钱再扩大再生产,像滚雪球一样,草菇产业越做越大。十年前的小康家,人多地少。因此,村里出现了三多:瓦木匠多、拎灰桶的多、农忙季节帮人家打零工的多。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勉强维持个温饱。如今的小康家,正如其村名一样,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