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带领乡亲种蘑菇共赴小康生活
发布时间:2013-10-09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本网讯 (记者 黄慧)蒋远辉是一名退伍军人,1990年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后,为让当地的村民脱贫,他带头种起了菌子。在自己摸索出一条路后,又开始带领村民一起种植菌子。为了能将村里的菌子销售出去,2009年,他组织群众修路,历时4年,在村里修成长达14公里的水泥路。面对一个个自己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成果,这位来自兴安县高尚镇济中村委的村支书蒋远辉只是微微一笑:“这不过是我分内之事。”
济中村委在高尚镇算是一个比较偏远的村子,4年前还是交通闭塞,而如今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绵延在青山绿水中,从镇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济中村支书蒋远辉建在雅吉寨屯的木耳种植基地。
“你们昨天来看就好看了,今天已摘得差不多了。”在一间近300平米的大棚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已生长木耳的菌棒,蒋远辉正在弯腰采摘木耳,一旁的大红桶中盛满了木耳。“今年木耳的价格还不错,一斤批发价能卖到2块5了。”中午刚在村民家喝了几杯喜酒,蒋远辉脸上红彤彤的。据蒋远辉介绍,整个济中村委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菌子和木耳,今年全村委种植菌子有300余亩。“种菌子和蘑菇已成了我们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多的一户一年能赚一二十万,少的也有四五万。”蒋远辉笑着说。
据了解,1990年蒋远辉从部队复员到老家农村后,见村里的乡亲父老除了把自己的几亩水稻种好,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收入了,村民大多处在不挨饿的情况。“那时候一家人一年下来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什么其他收入。”蒋远辉回忆说。村里长期的贫穷让在外面见过世面的蒋远辉开始寻思脱贫之路。一次偶然的机会,蒋远辉发现邻村的两户人家在自家地里种上了菌子,一年下来能有几千元的收入。“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当时蒋远辉把这个好信息告诉了同村的人。但由于当时村民不懂技术,又担心亏本,都不敢尝试。蒋远辉就做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自家的2亩地上种上了菌子。很快,蒋远辉的大胆尝试就得到了回报———2亩地赚了8000多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呢。”蒋远辉说。慢慢的,一些村民看到了他的收益也跟他一起种起了菌子。开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后来种菌子的人越来越多。“自己赚钱了,可其他村民还很贫困。”朴实的蒋远辉将自己的种植经验教给了大家。
蒋远辉的致富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08年冰雪灾害中,他种植菌子的大棚被大雪压垮,损失多达6万余元,其他种植菌子的农户也有不同程度的亏损。但这次灾害并没有打垮他们,村里种植菌子的人和种植面积有增无减。随着村里种植菌子和蘑菇户数的增加,销售又成了蒋远辉和村民要面对的大难题。“你别看现在村里都通了水泥路,以前的路都是泥巴路,车子进不来。”蒋远辉指着脚下的水泥路说。由于交通不便,之前蒋远辉和村民们都是将自家的菌子、蘑菇用拖拉机拉到镇里和县里卖。“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村里的农副产品能有更大的发展市场,2009年,蒋远辉以普通农民的身份组织大家一起集资修路。“在农村要做成一件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村民只考虑到眼前利益,不愿意掏自己的腰包。”但这并没有让蒋远辉打消修路的念头。为了能让村民心里有底,蒋远辉就找政府、找企业,没日没夜地四处跑动,拉到一部分修路物资。后来,村民也开始配合,历时4年,长约14公里的水泥路盘亘在了济中村广阔的土地上。
现在,全村120余户村民中有一半已经加入合作社,除菌子和甜玉米的种植,他们还有160余亩蔬菜基地。合作社成员苏明元种植菌子6年了,年收入8万余元,比以前单纯种植稻谷收入翻了几番。苏明元感叹道:“支书就是我们的引路人啊!是他带领大家修路、种菌子、搞合作社,让大家富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
*版权所有
① 本网所有自采资讯信息(含图片)独家授权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②本网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并注明转载出处,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