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近日,农业部启动“十三五”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07年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先后实施建设了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十三五”期间,体系要如何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不同体系面临难题和任务,怎么样突破重大技术、强化技术集成、推进成果转化?让我们听听各体系首席科学家怎么说。
小麦
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力求突破三大生产难题
现在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有三大问题:赤霉病、节水和品质问题,“十三五”期间这三大问题体系工作的重点,力求有所突破。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东北春麦区以及华南麦区发病尤为严重,从小麦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重病田可导致绝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等可能有助于小麦赤霉病抗性的遗传改良。“十三五”农业科研领域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耐性,减轻赤霉病的危害;要通过遗传改良途径从根本上解决赤霉病对我国小麦的危害。
北方小麦主产区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想突破小麦的节水问题、发展瓶颈问题,只依靠单个品种和单向技术是很难实现的,“十三五”要加大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才能实现小麦生产节水的综合解决技术方案。
进一步系统改良小麦品种,选育出一大批在产量、品质、抗病、抗逆等特性方面表现较突出的小麦新品系,并加大推广示范。
玉米
李新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机械化为主攻方向
玉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焦点作物。“一机两改一保障”(即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控)仍然是我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促进供给侧改革,提升产品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是研发的基本方向。
“十三五”以机械化为核心的机收玉米是主攻方向。玉米收获全程机械化包括摘穗、剥皮、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体化在各地开展了大面积示范,但生产上的宜机收品种仍较少,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矛盾依然突出,需抓紧研发培育优质、高产、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创新型新品种。
机械化其中隐含着大量的产业技术需求和研发任务,包括育种、土壤耕作、秸秆还田、合理施肥等多方面跨学科的科研。农业机械将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科技人员培育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都必须适应机械化作业。
牧草
张英俊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
全面提升牧草生产利用水平
“十三五”以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牧草生产与利用技术水平,促进牧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粮经饲统筹、草牧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对“一带两区”的牧草生产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对草原建设开展保护性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全国牧草供给能力,重点解决苜蓿、羊草、黑麦草和狼尾草等优质牧草的选育、种子生产、栽培与改良、草产品加工、牧草利用、产业经济等。
加强跨体系科研。因牧草在改良土壤和家畜饲养两个方面的作用,牧草体系将加大与玉米、燕麦、谷子、高粱等体系就多年生牧草和一年生作物轮作制度的合作与交流;与奶牛、肉牛、肉羊等体系就牧草与其他农副产品配合提高家畜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合作研究。(中国兴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