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农发行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凝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中药材产业优势,共同推进精准脱贫。根据计划,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起伏的丘陵上,一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两旁一片片绿油油的中药材长势喜人。何首乌、薏苡仁、太子参、前胡、钩藤、决明子等药材种植地上,矗立着醒目的指示牌,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药材的来源和功效。“这是符合国内GAP及国外GACP规范的中药材示范基地。”昌昊金煌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定翔说,昌昊金煌公司在贵州省丹寨县兴仁镇建立了中药材育苗中心和示范种植基地,采用“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模式,发展了大批合作社带动药农种植药材。
像昌昊金煌公司这样,以中药材种植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在贵州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近年来,随着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需求量大增,一些中药材种植地区乘势引导广大农户结合市场需求种植中药材,取得了明显成效。
挖掘大山里的“金疙瘩”
中药材种植近年来已在不少贫困地区大面积推开,成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中药材产业扶贫还为药材产区的区域化集约打下了基础
近日,1500多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贵州凯里,参加“中药源头在行动——2017年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林下产业发展暨致力脱贫攻坚·凯里市苗侗医药发展座谈会”,共同聚焦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话题。
“贫困地区大多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产品多为原生态农业产品,而中药材药效质量最佳的生产环境就是原始农业环境。”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毕文钢在座谈会上说。
中药材广植于我国贫困地区,如何把埋藏在大山里的“金疙瘩”挖掘出来,成为各地产业扶贫的焦点问题。据凯里市副市长龙梅介绍,凯里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药用植物2656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25.4%,占贵州省的67.7%。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中药材中,凯里就有328种。依托生态环境、生物资源、民族医药等资源优势,凯里近年来大力发展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将苗侗医药发展作为“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税费优惠、贷款贴息、融资担保及保险、用地保障等产业基金奖励措施,以医药产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在丹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1500多亩,种植户年均收入达2.5万元,600多户农民靠种植中药材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未来3年,要在贫困地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以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为重点,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衔接起来,基本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助力中药材产业扶贫对象如期脱贫。
中药材种植近年来已在不少贫困地区大面积推开,成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收入的来源之一。中药材产业扶贫,既增加了中药材总的供应量,推动了养生产业的发展,又为药材产区的区域化集约打下了基础。目前,在传统的地道药材大区域分布区中,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县市级集约产区,并且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产业结构体系;许多传统的地道药材产区发生转移,在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形成新的产区。
创新中药材的致富经
由于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很难走进市场,所以产业扶贫一定要有龙头企业支持和带动。目前,中药材产业扶贫已形成多种标准模式
根据《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将通过引导百家药企在贫困地区建基地,发展百种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到2020年,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百万贫困户稳定脱贫。
记者了解到,中药材产业扶贫目前已形成多种标准模式:比如天麻、茯苓、灵芝模式,即龙头企业建立菌种厂,生产待发菌棒,扶贫办统一补贴购买,交由农户在自己的屋内或大棚内、林间发菌,龙头企业收购成品,并对农户进行科技培训;再如半夏模式,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由扶贫办补贴购买,龙头企业指导农户种植。采收后,龙头企业按照市场价或合约价收购;此外还有金银花模式,龙头企业提供或协助购买种苗,扶贫办补贴购买,龙头企业指导种植,保价收购一次,以后每年按照市场价收购。
“由于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很难走进市场,所以产业扶贫一定要有龙头企业支持和带动。通过公司加农户或合作社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统一提供种苗、农资、基本设施建设、科技示范和培训,把扶贫办对每一户农民补贴的资金在监督之下统一使用。通过协议,在产业化扶贫达到一个生产阶段之后,将扶贫资金和相应的利润分配给农户,也可通过种苗结算加保底收购模式,带动并保证农户的收益。”毕文钢说。
“每天从家里骑电瓶车来上班,只要5分钟就到了,方便得很。”在昌昊金煌公司中药材育苗基地,家住附近兴仁村的吴兴花一边熟练地栽种着药苗,一边述说着在家门口上班的好处:“一个月2500元工资,跟去外面打工挣的钱差不多,但是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和孩子。”昌昊金煌公司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党社联建”发展模式,让贫困户加入产业合作社从事中药材种植,该模式已覆盖丹寨县107个村的4800余户贫困户、16500余人。
贺定翔说,昌昊金煌公司正在创新建立中药产业规模发展利益机制,以工厂化育种为核心,发展合作社推广种植和精、深加工,进一步引导产业扶贫。力争到2018年,带动丹寨县112个村产业合作社种植中药材2.5万亩以上,覆盖贫困户6000户以上。
推动扶贫成效再“增值”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综合利用,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健康类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生产;推动业态融合,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
除了中药材种植扶贫的传统模式,各地正在着力发展一批大健康产业,推动扶贫成果有效增值。在凯里市苗侗医药文化街上,记者看到,苗侗医馆里不断有患者前来看病,苗侗草药集市摊位上,摆满了各类独具特色的苗侗草药。凯里市中医院院长、苗侗医药协会秘书长王政告诉记者,医药文化街建有中医馆、苗医馆、侗医馆共计54所,汇聚了来自全州的43名苗侗优秀医师;集市有94个固定摊位、200多个活动摊位,汇集药农300余户。
“根据对药农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因品种不同、数量不同,各药农收入也有所不同,低的每月8000元至9000元,高的2万元至3万元。”王政说,今年苗侗医药文化街正在筹备成立电商服务中心,打造苗侗医药文化产品线上线下平台,为街内的商户和药农提供多渠道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苗侗医药文化发展。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品牌建设,鼓励中药材企业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建设。促进综合利用,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健康类产品的产业化开发生产。推动业态融合,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凯里市目前正以凯里民族医药产业园、万潮苗侗百草医药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引导飞云岭、苗仁堂等一批知名医药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资金、人才和品牌优势,开发营养品、保健品,发展养生养老等产业项目,拉长医药产业链条,让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好惠及当地贫困群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