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食用菌产量增长最快的国家,由1978年的5.8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3596.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8.4%,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球食用菌的产量由2010的3025.6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4795.6万吨,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目前我国食用菌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左右,成为食用菌大国。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煤炭、金融等行业监管调控政策趋紧,一大批投资者开始把资金投向中央重点扶持的现代农业领域。食用菌栽培是一项低收入、高产出、见效快、风险小的特色经济产业。特别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能够实现周年化生产且产品质量有保障,受到投资者的关注,截止2017年9月,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共有529家,年产量为256万吨,生产品种由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蘑菇扩展到蟹味菇、海鲜菇和灰树花等10多个,实现了规模化、周年化和品种多样化生产,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在行业内日产达到200吨以上的企业有十几家,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消费市场的疲软,食用菌工厂化个别品种如金针菇、杏鲍菇等出现了产能过剩,市场价格下滑明显,生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不少企业倒闭或转产,据相关数据显示,在食用菌工厂化相对比较集中的几个主产省区,福建省企业数量由2016年178家减少到2017年161家,减少幅度为9.55%;江苏省企业数量由2016年97家减少到2017年88家,减少幅度为9.28%;山东省企业数量由2016年62家减少到2017年51家,减少幅度为17.74%。其他省市区企业数量有小幅增减,或与上年度基本持平。这些倒闭或转产的企业有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环保不达标、生产品种转型等造成的原因,从中也说明了食用菌产业已告别了暴利进入微利或亏损的阶段。
如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正从“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健康”快速转变,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从这几年食药用菌如羊肚菌、黑皮鸡枞、灵芝、灰树花等市场需求旺盛就可以窥见一斑。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初级加工产品居多,而精深加工不足,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只有大力推进食用菌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加大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近年,随着原材料、人工、土地租金等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国内市场价格的下滑,企业利润被越来越压缩,而近年因为我国食用菌出口屡屡出现农残超标,导致欧美国家加大了对我国出口食用菌的审查力度,食用菌出口也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影响下,食用菌企业必须转变思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食用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目前,食用菌产业还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植模式为主,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种植户缺乏对市场的预判,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近年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食用菌滞销现象,“菇贱伤农”时有发生,严重的挫伤了种植户发展食用菌种植的积极性,对于产业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食用菌产业,推进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实施互联网+食用菌发展战略,降低市场风险,提高菇农种植积极性。
食用菌的栽培原料一部分来源于木屑,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为了获取木材,很多菇农为了眼前利益,滥砍滥伐林木资源,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严重的话会诱发地质灾害。这种牺牲环境而换的一时经济发展的举措跟国家提倡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对食用菌产业持久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眼于短期调控,更注重持续增长动力;不仅着力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食用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转变增长动能,在新时代,推动食用菌产业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