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受国务院委托,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一、发展成绩
1、现代农业加快推进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
2、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
创响特色品牌约10万余个,认定“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00个。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突破1.3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000亿元。
3、乡村产业融合渐成趋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万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43家。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17万家,家庭农场60万个。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32个、农产品加工园1600个,创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148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
4、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构建
已有1亿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签约农户经营收入超过未签约农户50%以上。
5、农村创新创业日渐活跃
截至2018年,各类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
6、产业扶贫扎实推进
在贫困地区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万家、农民合作社61万个,带动贫困地区销售农产品超过500亿元,促成签约项目300亿元。
二、面临困难和问题
1、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乡村产业聚集度较低,仅有28%的乡村产业集中在各类园区。
2、产业要素活力不足
乡村产业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金融服务仍明显不足,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人才缺乏。
3、产业链条仍然较短
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二产连两头不紧密,三产发育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
4、产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等设施未实现全覆盖。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物流经营成本高。
三、推进思路和措施
1、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强化县域统筹,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特色种养,积极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等乡土产业,推动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明显、功能有效衔接的结构布局。
2、持续做强现代种养业
加快划定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2020年完成8亿亩建设任务,力争2022年达到10亿亩。
3、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主体带动融合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及小农户开展生产经营合作,构建紧密联结机制。
4、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打造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
5、着力打造产业园区
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产品基地,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6、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培育一批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
7、大力推进农村创新创业
培养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和领军人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宣传推介创新创业带头人、优秀乡村企业家和典型县,鼓励发展农村电商,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8、深入推进产业扶贫
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9、健全完善政策体系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