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受自然气候、地貌类型、土壤质量、地位位置等条件限制,以及可供利用的资源不足等,仅靠市场机制难以带动脱贫致富。食用菌作为一项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业特色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不少贫困地区把食用菌作为产业脱贫项目进行培育和扶持。据了解,在全国大约490个国家级贫困县中,仍有80%的贫困县脱贫首选食用菌产业。在政府的扶持,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工厂、新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大批贫困户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致富,食用菌产业迎来大发展。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在推动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生产布局不合理、食用菌市场流通结构不合理、金融服务不到位、部分品种产能过剩、风险明显增加等问题。一些地区一哄而上,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却没有考虑市场销路问题,遇到食用菌集中上市时,市场消化不了,造成“菇贱伤农”,使百姓收入上受到损失。另外,一些地区在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过程中百姓的参与度不高,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还有的只做了前期产业的投入,缺乏后期产业的管护工作,到头来,脱贫任务成为一句“空话”,没有达到真正的扶贫效果。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尽早帮助贫困户脱贫,提供“保姆式”的扶持和帮助,从菌种、菌袋等菌需物资,到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指导,虽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短期的脱贫任务,但不能长久,容易导致返贫现象发生。食用菌产业扶贫是个系统工程,急需的是在产业链上破题,尤其要解决食用菌生产环节之后的加工、销售等问题。近几年在西部地区个别省市食用菌种植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市场趋于饱和,价格也出现下降,势必会影响种植者的从业热情。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培育,不断延长食用菌产业链条,才能真正让百姓脱贫致富。
由于食用菌扶贫产业有其特殊性,但仍须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拔苗助长。前期招商引资政府可能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但一旦真正形成扶贫产业后,政府应该放手,让企业通过市场法则,激发首创精神与发展智慧,实现自我造血,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百姓参与进来,从而形成良性发展。长久的脱贫不能只为一时“达标过线”,如何解决好长远发展问题,让产业扶贫更精准、更长效?扶贫不是目的,脱贫才是目标。调动百姓的创业积极性,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本领,让他们能够掌握食用菌种植的技术真正成为食用菌产业链主人,才能助推农民更好的脱贫致富,推动精准扶贫。
近年来,在食用菌产业扶贫过程中各地涌现出了不少好的扶贫新模式、新思维、新方法。如2016年以来,清丰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全面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重要工程,积极探索“党建作保障、政府作引导、公司作龙头、基地作示范、贫困户作股东、种植户作产业”的清丰产业扶贫新模式,精心打造助贫增收、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新引擎”。截止2018年底,全县共带动4950户贫困户参与食用菌生产,带动5000人基地务工,他们在充分享受了劳动获得感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给予的关爱与尊重。同时,清丰县委、县政府在实施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时,不断加大产业外围环境因素的构建,2019年11月清丰县委、县政府与中国食用菌商务网、《食用菌市场》杂志、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举办食用菌烹饪大赛活动,为进一步拉动食用菌餐饮消费,扩大社会消费需求助力,得到行业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要完成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工作任务,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略还比较艰巨。食用菌产业已经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凸显了脱贫优势,是值得贫困地区大力开展的脱贫项目。在最后攻坚阶段,我们要把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以食用菌产业助推精准扶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张俊)